宜興路是宜昌市夷陵區霧渡河、樟村坪等北部鄉鎮群眾出行的交通要道;川漢路則貫穿黃花集鎮,是周邊3萬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通道,在兩條道路交匯處自然形成了集中乘車點,日均通行農村客運車輛80余趟次,高峰時段在此候車的居民時常超過30人。該路段整修后,缺少固定候車點,人車混行常常引發剮蹭事故,群眾對建設候車亭的呼聲日益高漲。
為消除乘車安全隱患,今年5月底,夷陵區政協牽頭組織一線協商活動,聯合黃花委員活動組委員、區交通運輸局等部門,通過“現場問診+集中會診”形式破解難題,推動宜興路公交候車亭建設。
“這里位置好、車次多,大家都習慣在這等,可連個站牌都沒有。”現場調研時,正在候車的村民秦再龍向委員坦言:“遇到雷雨天,只能躲到對面小賣部,總歸不是長久之計”。
在隨后召開的專題協商會上,黃花鎮城建所初步測算了修建簡易候車亭所需資金,區交通運輸監督服務中心負責人當即表態,將候車亭建設納入農村公交提升專項資金,黃花鎮財政配套3萬元,使建設資金得到了保障。區政協委員、黃花鎮黨委副書記范金龍表示,鎮政府已將該候車亭建設列入2025年民生實事項目,全力筑牢群眾出行安全屏障。
為確保候車亭能在8月底前投入使用,黃花鎮主要領導現場督導,協調解決電力接入、綠化遷移等難題,區政協主席會議成員也多次赴現場辦公,推動相關審批、建設等環節提速。
如今,長10米、寬2米的候車亭已基本建成,燈箱、便民長椅一應俱全,后續還將接入“宜知行”手機平臺,方便村民實時查詢沿途公交車和農村客運車輛動態。據監測,候車亭啟用后,該路段非必要橫穿馬路現象大幅減少,交通事故零發生。
從雨中舉傘候車到亭下車等候車,改變的不僅是候車環境,更彰顯了基層治理聚焦民生、主動創新的溫度與力度。區政協將持續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促進各方在民主協商中達成共識、形成合力,讓更多民生訴求在“面對面”協商中轉化為“實打實”的成果。
(宜昌市夷陵區政協 張鵬 范金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