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和省委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發展。
我省民族地區“一州兩縣”國土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六分之一,民族自治地方總人口400多萬,占全省總人口的7.34%。
基礎設施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底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深入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為當地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奠定了堅實基礎。但還面臨著交通設施存在短板、社會公共服務相對落后、特色產業發展受限、生態修復保護任務繁重等難題。
5月25日,省政協召開月度專題協商會,聚焦“加快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協商議政。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關系到我省民族地區發展的經濟問題,更是關系到全省區域協調發展、民族團結進步、群眾共同富裕的重大政治任務。”省政協主題發言人介紹,省政協黨組高度重視這次月度專題協商會,將其納入全年重點工作。4月19日以來,省政協先后召開情況通報會,邀請省直13個廳局通報情況,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政協委員、智庫專家參與協商討論;組織調研組深入民族縣市、鄉鎮開展調查研究;委托宜昌市、恩施州政協和中南民族大學、三峽大學有關專家學者參與調研,共形成29篇調研報告。
◆抓好重點工程 加快建設綜合立體交通
地區發展,交通先行。
委員們認為,要積極推動國家規劃中涉及我省民族地區交通項目落實落地,有序推進民族地區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建設。讓涉及民族地區“十縣市”的高鐵、高速公路、機場等重大交通建設項目早立項、早開工、早成網,徹底打通省際縣界“斷頭路”、景區連接線等交通痛點,解決交通體系“聯”得不暢、交通樞紐“扭”得不緊的問題,實現由“打通斷點”到“暢通成網”的蝶變。
省政協主題發言人建議,加快機場建設,加速推進恩施機場遷建項目,支持新機場配套工程及臨空經濟區項目用地、用林審批;加快鐵路建設,支持滬渝蓉高鐵宜昌至涪陵段鐵路項目建設,支持規劃研究安恩張等鐵路、高鐵、連接線項目建設;加快公路建設,爭取巴張高速滬蓉滬渝連接段盡早開工建設,盡快啟動巴張、利云等高速、快速通道項目建設規劃,實施區域內省道、鄉鎮、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程,做好日常管護,打通快遞服務到村入戶“最后一公里”。
◆強化民生保障 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
如何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斷提高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以信息化為支點破解師資難題,加快民族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省政協委員,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幸福小學校長李成芳建議。
“拓展醫護人員補充途徑、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保障村級醫療人員待遇。”省政協委員,致公黨武漢市委員會副主委、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院長助理胡欽勇建議。
“加大投入、統籌布局、完善機制、強化隊伍,加強民族地區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湖北經濟學院副教授靳延安說。
“加強民族地區水源水庫建設,確保群眾飲水用水安全。”省政協委員,農工黨湖北省委員會委員、恩施州委會主委向仕蓮建議。
氣氛熱烈的會場上,委員、專家們爭相發言。觀點碰撞中,迸發出真知灼見——
對農村供水工程建設用地在自然資源、林業審批手續方面給予特殊政策,支持多渠道籌集供水工程建設資金;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項招聘計劃,提高基層醫療衛生人員收入,解決好鄉村醫務人員在事業編制、養老保險、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等方面問題,確保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引得進”“留得住”;出臺民族地區教師定向培養政策,實施鄉村教師“訂單式”“定向式”委托培養,在解決編制和報酬方面給予傾斜;支持民族地區合理布局建設失能老人養護院、社會養老、兒童福利服務設施,滿足失能老人看護、居家養老、農村留守兒童監護照料服務需求。
◆夯實產業基礎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當前,我省民族地區正奮力奔赴在希望的田野上。
省政協委員、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武靜教授建議,為民族地區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省政協委員、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邵愛華建議,加強民族地區文物保護利用,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洪山區政協委員,中南民族大學教授、博導李安輝建議,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大力推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綜合多份調研報告,省政協主題發言人提出——
統籌推動傳統“老”基礎設施和“新”基礎設施建設的協同發展,加快民族地區電子商務配套、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光纖寬帶網絡接入能力提升、5G網絡重點區域覆蓋優化、物聯網基礎網絡建設工程。
統籌頁巖氣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加大頁巖氣勘探開發政策扶持和技術攻關,提高頁巖氣開發利用水平;搶抓國家鼓勵發展抽水蓄能機遇,利用民族地區山地、丘陵等優勢發展抽水蓄能。
堅持文化賦魂、科技賦能、產業融合,做好“三茶”統籌,做大做強茶產業品牌,提升競爭力,拉長產業鏈、效益鏈;支持建設高山蔬菜、馬鈴薯、中藥材等種植基地,打造區域特色(地理標志)農副產品、道地中藥材;支持創建全國全域旅游示范區,推動旅游名城(鎮、村)、核心景區建設,打造集休閑、度假、康養、運動于一體的森林康養綜合體。
◆搶抓政策機遇 統籌推進保護和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議加強民族地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和保護。”宜昌市政協副主席冉錦成的發言引起委員專家們的共鳴。
委員們建議,搶抓當前“三區三線”劃定機遇,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省委工作要求,統籌推進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立足地區發展實際,統籌布局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統籌各領域空間需求,堅決落實耕地保護任務,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著力構建支撐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
完善生態補償標準體系和分配機制,建立跨流域、跨地區間生態補償機制,推行生態受益地區對生態保護地區的補償制度,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率先探索開展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績效考核辦法。
提高轉移支付系數,加大對生態保護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生態環保設施(含替代能源、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等項目建設轉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態補償資金用途,拓寬生態環境治理資金來源渠道,明確轉移支付資金中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地質災害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點項目建設。
充分發揮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資源優勢,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發展融合,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