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城市適老化建設和改造,連續三年將這項工作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今年,還將城市適老化社區改造列入省政府十件實事。
推動城市適老化社區、適老化住房建設和改造,是省委審定的省政協年度重點協商議題,也是全省政協系統上下齊心、共同推動的兩個共性議題之一。11月23日,省政協召開“推動城市適老化社區、適老化住房建設和改造”月度專題協商會,聚焦推動城市適老化建設和改造協商建言。
會前,省政協辦公廳、社會和法制委員會組織各民主黨派、市縣政協,以及部分省政協委員、有關企業、專家分別成立調研組,從不同側面深入調查研究,共形成調研報告34份。
委員們認為,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我省城市適老化建設和改造扎實起步,初見成效,探索出了一些好經驗好做法,也形成了一些制度性成果。
會上,省民政廳、省住建廳書面通報了相關情況。省政協社法委主任周德剛作了主題發言。省政協委員朱云慧、致公黨湖北省委會留學人員專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史甜甜、省政協委員胡曉燕、省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專家李波、宜昌市政協副主席冉錦成、荊門市政協副主席劉德舜、省政協委員蔡松、武漢楠山康養公司養老運營總監王敏作協商發言,省民政廳、省住建廳、省殘聯有關負責人現場回應。

朱云慧等8名同志作協商發言
委員們表示,應堅持系統思維,抓好統籌協調,做好有機結合,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城市更新改造方面借力;在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和“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方面發力;在擴大覆蓋面、突出工作重點、完善市場機制等方面著力,推動形成適老化建設和改造工作高質量發展格局,并就此提出具體意見建議。
●綜合施策 完善機制凝聚共識
適老化建設和改造統籌協調不夠、配套政策不健全,是委員們認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弱項,他們為此提出建議:
完善支持政策。加大相關規劃、規則、規范的制度供給,統一具體實施標準,健全服務清單制度、支持制度、服務質量驗收規范等;健全完善資金分擔機制,通過政府財政支持、金融服務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及居民合理出資等多渠道籌措資金;鼓勵金融機構加大相關信貸支持;強化土地支持政策。
強化工作合力。加強相關部門工作協同,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明確牽頭單位,厘清責任分工。強化有關部門信息共享,匯聚戶籍、養老、社保、健康等共享信息,打造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暢通實時信息數據傳輸,提升居家養老信息化、智能化、應急化水平。
注重分類施策。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建設和改造方式,實現相關服務設施、公共空間共建共享。片區統籌,把公益性較強、收益性相對較差的項目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有效融合,統籌推進,一體實施,實現片區內自我平衡;跨片區組合,將擬改造的老舊小區與其他小區建設或改造項目進行組合,以項目收益彌補老舊小區改造支出;小區內自我能動,利用公共服務經營性設施產生的收益,為老舊小區持續改造提供造血功能。
凝聚社會共識。把群眾對適老化建設和改造的滿意度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黨建引領助推適老化建設和改造工作,精準平衡供需矛盾、精細化實施“一戶一策”。深化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引導社會公眾提升對積極養老、主動養老、“治未病”、大健康等概念的認知。推動適老化觀念融入社會治理全過程,引導老年人從“要我改”變成“我要改”。
●聚焦重點 精準推進持續實施
在調研中,委員們深切感受到適老化建設和改造覆蓋面不廣、供需不匹配、管理維護滯后等困難和問題,并把相關建議帶到了會上。
如何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委員們提出,要認真落實社區養老設施配建要求,嚴格落實新建住宅小區與配套養老服務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的相關規定;支持老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區通過購買、置換、租賃等方式,建設日間照料中心、互助幸福院、托老所、老年活動站等,逐步實現均衡布局;加快養老服務數字化改革,創新智慧養老;推動信息基礎設施適老化改造,建立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長效機制。
圍繞加快老年食堂建設,委員們提出,一要立足“政府辦”,堅持普惠性。將老年食堂建設納入十五分鐘生活圈規劃,完善老年食堂建設和運營相關指導文件,出臺普惠性助餐服務指導政策,采用新建、改造、租賃等方式科學布局老年食堂,做好前期指導、運營核算、評估監管工作,推動老年食堂可持續發展。二要鼓勵“市場做”,堅持公益性。鼓勵多元化發展,引導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等市場主體參與建設、經營、管理老年食堂,政府提供指導價,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三要提倡“社會助”,共建服務性。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社會組織、慈善機構力量,鼓勵捐助“老年餐桌”,提供就餐場所和送餐服務。
針對老年人出行難的問題,委員們希望,完善住宅項目適老化標準,如新建六層及以上住宅均配裝電梯,控制改造增量;保障低層業主權益,明確獎勵方案及標準;建立多元投入機制,探索電梯貸、電梯險等金融產品,引導銀行、保險、電商平臺等社會資本投資電梯企業,探索免費安裝、有償使用、平臺化管理模式;擴大住房公積金和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使用范圍;加強社區、市政道路、公交站臺、車輛裝備等適老化建設和改造,強化標準銜接。
關于推進醫養康養融合方面,委員們建議,要加強與醫療機構合作,統籌整合醫療資源,將醫療康復護理納入服務清單,簽訂醫療服務協議,開通綠色通道,提供家庭床位改造和居家上門服務;推動醫養智能設備入戶,實行24小時動態管理和遠程監護;打造專業化服務,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立足長遠 推進適老化產業發展
委員們認為,健全市場化機制是關鍵,提升適老化建設和改造的市場化程度和社會認知度,是推動適老化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推動適老化建設和改造從示范性向普惠性過渡,要堅持量力而行、長期投入。
委員們建議,要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金融機構、企業、公益慈善組織共同有序參與,鼓勵保險公司開發相關保險產品,逐步擴大長期護理保險覆蓋面。
委員們提出,要打造培育社區居家養老運營主體,創新公建公營、公建民營、民建公助、民建民營等社區居家養老運營模式,鼓勵民營企業、物業企業、房產開發商、本土養老機構承接、運營養老服務;健全完善持續運行機制,推動養老服務市場主體可持續發展;探索創新養老服務券等社區居家養老補貼發放方式。
委員們表示,構建完整產業鏈是根本。要積極發展“銀發經濟”,細分產業市場,出臺支持政策;針對不同應用場景,圍繞重點領域推進產品研發;加速產業升級,以居家適老化改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支持裝修等領域經營主體拓展居家適老化改造業務;培育和發展適老化建設和改造龍頭企業。
培育專業化隊伍是核心。委員們提出,要建立有效的人才教育體系,加強高校相關學科建設和研究,鼓勵建設發展一批突出養老服務的應用型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通過職業教育、在職培訓和項目實踐等方式,培養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服務從業人員。
(攝影:丁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