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支點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加快建成支點,必須強化為民意識,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
發展永無止境,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建成支點,是包含諸多方面的系統工程,每一個方面都連通改善人民生活、增進民生福祉的內在要求。聚焦支點建設發力,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做到群眾想什么、我們就謀什么,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干什么,讓支點建設成果更普惠共享、可感可及。
定位更高了,標準更高了,要求更高了,意味著擔子更重了,任務更多了,壓力更大了。在“既要、又要、還要”的多重發展目標下,只有時時從“人民是否需要”的視角去審視,常常用“人民是否滿意”的標尺去丈量,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手里有招。在加快建成支點的過程中,必須用民生底色擦亮高質量發展成色,把握“合民意、質量好、可實施、可持續”原則,推動政策向民生聚焦、財力向民生傾斜、服務向民生覆蓋,持續抓好十大類民生項目,用心用情解決好就業增收、“一老一小”、教育醫療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辦到群眾心坎上。
安全是發展生命線,也是民生幸福線。加快建成支點,必須把安全工作貫穿到事業發展的各方面全過程,同經濟社會發展一起謀劃、一起部署,持續抓好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等領域風險處置,建立健全矛盾糾紛的排查、發現、化解、反饋機制,切實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老百姓能不能過上好日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黨員干部的為民意識強不強。強化為民意識,就要對群眾傾注感情、滿懷激情、付出真情,與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保持親密的“魚水”關系,始終把發展責任扛在肩上,始終把擔當實干落在腳下,始終把人民滿意作為根本標準,不斷夯實民生之基,提升發展溫度,擦亮價值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