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長江之“腰”的湖北,是長江文明形成的關樞之地。為系統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湖北省政協近日召開“加強長江文明溯源研究和傳播展示”月度專題協商會。與會委員和專家們積極建言獻策,共話長江文化傳承與保護。
﹥﹥﹥打造長江中游文明標識
此次專題協商會前,湖北省政協組織省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省級組織及專家學者圍繞主題廣泛開展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和建言材料32篇。
通過一系列調研,發現了哪些問題?
會上,湖北省政協副主席張維國在主題發言中提到,長江文明溯源研究協作機制、溯源研究和活化利用程度、長江文化的敘事方式等方面都有優化提升空間。為此,建議加強統籌協調,堅持多維發力,打造長江文明溯源研究高地。同時,擦亮石家河文化品牌,打造長江文明核心標識。
石家河文化因石家河遺址而得名。這處位于湖北天門的遺址,見證了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與長江上游三星堆遺址、下游良渚遺址共同構成長江流域文明帶。
“同三星堆遺址和良渚遺址相比,以石家河遺址為核心的長江中游早期遺址在保護利用上還存在較大差距。”湖北省政協委員、天門市政協主席張華忠建議,聯合湖南、江西等地,力爭將長江中游早期文明遺址群落整合納入中華文明溯源國家區域性戰略,合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長江中游早期文明標識。
近年來,隨著石家河遺址、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等長江文化代表性遺存發掘研究工作深化,實證了湖北“長江文明重要發源地”的地位。此次協商會上,不少與會委員、專家提到“長江中游文明標識不突出”的問題,并從不同角度提出解題之道。
比如,對于石家河文化在價值闡釋、現代傳播與創新轉化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民建湖北省委會建議,通過構建數字資源庫、打造石家河文化IP體系等一系列舉措,推動石家河遺址從“考古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
﹥﹥﹥文物“活”起來 文旅火起來
位于湖北十堰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出土約100萬年前古人類頭骨化石,刷新了人類演化時間線。政協十堰市委員會建議,正在建設中的學堂梁子“鄖縣人”考古遺址公園可在學術交流、文旅融合等方面做進一步規劃,將該遺址打造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長江文明標識。
位于京山的蘇家壟遺址為揭示“金道錫行”(注:文物“曾伯桼簠”內底銘文,其指向一條早于絲綢之路的“中國早期金屬之路”)具體路徑提供了重要線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方勤建議,聯動長江流域的40余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設計長江文明遺址公園主題游徑,提升“金道錫行”和長江文化的影響力。
位于荊州的楚紀南城遺址是楚文化鼎盛時期的歷史見證。湖北省政協委員鄭雷建議,加強考古發掘,推進相關遺址公園建設,推動楚文化的活化利用。
關于楚文化,農工黨湖北省委建議,進一步挖掘“鄂西—江漢平原—鄂東南地區”這條“楚文化遺存大走廊”內涵,將其打造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湖北出土的大量簡牘也是長江中游文明的歷史見證。湖北省政協常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孟慶星建議,創建專門性的簡牘博物館,推進簡牘世界記憶遺產申報。湖北省政協委員黃國斌建議,探索“簡牘+科技”“簡牘+教育”“簡牘+文旅”新模式,推進簡牘活化利用。
此外,推進“萬里茶道”申遺、加強水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弘揚抗洪精神……會上,委員和專家們從不同角度切入,為講好長江故事貢獻智慧力量。
湖北省政協主席孫偉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牢記殷殷囑托、扛牢使命責任,在加強長江文明溯源研究和傳播展示上展現湖北擔當、湖北特色、湖北作為。省政協要持續關注這一議題,為加強長江文明溯源研究和傳播展示獻計出力、多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