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1983年開始寫點文字,那時只是在縣廣播站播出一下。1984年開始,嘗試著給報刊雜志投稿,居然接連不斷在長江日報、武漢晚報、湖北日報農村版以及當時的江漢早報和武漢青年報等刊發了些許“豆腐塊”。其時,還沒有網絡媒體,要變成“鉛字”確實比較困難。作品間或見報,極大地提高了我的寫作興趣,也奠定了自己的人生基礎,以致于近不惑之年,仍然能夠保持著讀書看報寫文章的習慣。
參加工作之初,就在鄉鎮廣播站工作,每年筆耕不輟,竟然能夠創造寫出500多篇簡訊新聞的紀錄。漸漸被領導賞識,走上了行政工作崗位。但是,無論工作多么忙碌,從來不曾丟下已經養成的良好習慣。即便在1995年擔任農村經濟管理處主任兼黨總支書記的時候,還能夠每年在報刊發表30多篇文章。不久,組織上根據我的個人特長與愛好興趣,培養我在街鎮擔任黨委宣傳委員以及副鎮長。這期間,我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崗位,工作非常努力,作品也頻出,為此被武漢市委宣傳部和市人事局授予“全市優秀宣傳思想工作者”。還數十次評為湖北日報、長江日報、武漢晚報以及新洲人民廣播電臺和新洲電視臺的優秀通訊員。
2001年,我榮幸被推選為新洲區政協委員,自此開始寫政協信息和反映社情民意。我撰稿反映的社情民意先后獲得過俞正聲、羅清泉、陳訓秋、郭生練、阮成發等多位中央和省市領導的批示。2007年,按照當時區政協領導的說法,以“人才引進”的名義,將我從街鎮調到了新洲區政協工作,擔任區政協經濟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從此,我如魚得水,更加傾心潛心專心從事信息和社情民意反映工作。在工作過程中,我取得了點滴成績,應該說,離不開組織的關懷、同志們的幫助和省市政協領導專家同仁的指導。去年一年,我僅僅在人民網和中國網以及中國經濟網就刊登信息與社情民意80篇左右,還在人民政協報刊發工作信息8篇,在湖北省政協網和武漢市政協網刊登數十篇。
我覺得,做好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要做到“四不”:
一、熟悉政策,不說外行話。宣傳信息要跟中央省市精神合拍,中央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了,當前在主推“一路一帶”、京津冀、長江黃金水道,我們就要圍繞這條經濟主線來謀劃當前的經濟工作。自上而下都在談產業結構調整,我們就不能仍“留戀”老套套,還在講“把產業做大做強”。
政策不熟,不僅說了外行話,搞不好還鬧笑話。
二、不恥下問,不做門外漢。最近我撰寫了兩個材料,一個是《依托長江經濟帶,打造武漢核心港》,為了這個材料,我花了幾天工夫收集資料,兩次到陽邏開發區新港辦“做學生”向專家內行討教;5月12日,通過武漢市政協的推薦,該文稿被中共武漢市委辦公廳刊用;第二個是關于“影子銀行”,過去我根本不懂什么叫“影子銀行”,后來到區經信局一座談,再請教經信局一位科長,結合調研所得,立馬寫了一篇《關于建立“政府續貸基金”的建議》,個人覺得這篇社情民意反映了民情,有事實有數據有說服力,所以一氣呵成。
三、常學常新,不當落伍者。習近平擔任黨中央總書記后,文風新風撲面,出現了許多新名詞,而且,所有公文材料都要求刪繁就簡,不穿靴戴帽;如果我們不緊跟時代步伐,不學習接受新的詞匯語言,就會落伍。
尤其是,以往的“八股”形式是“三段論”,現在已大為改觀,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可以專門反映問題,也可以直接提出建議,還可以問題和建議并行。
四、凡事留心,不能庸懶散。我不是一個記憶力蠻好的人,有時候不免丟三落四,日常生活中我喜歡背個小包,帶個小本本,突發奇想,偶然靈感,茶余飯后別人的談資,一些有識之士的建議,我一一記下來;比對之后,覺得有價值的,再琢磨,做過細的調查研究工作,然后抓緊時間寫成文字。
上面的四點,不是經驗,是經歷;不是講課,是交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閃光之處,我說的未必對大家都適用,一吐為快,僅供參考。
方寸文字,奇妙無窮;知識浩海,博學高雅。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在今后的歲月,我將“咬定青山不放松”,做一個謙虛謹慎的人,做一個勤于思考的人,做一個默默耕耘的人,做一個有所作為的政協人!
(武漢市新洲區政協經濟科技委員會副主任 黃金旺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