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宜昌市委書記周霽對第50期社情民意《關于植入屈原昭君元素 培塑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議》作出重要批示:“建議很有價值……其道路命名、主題公園之事應可以盡早采納……”并指示市政府相關領導閱研。
該期社情民意是市政協主席宋文豹,副主席徐煒、望蓉,秘書長譚衛國等多名市政協領導帶隊,經過多次深入調研,由文史資料委員會、提案委員會起草初稿,再經過分析、論證,于5月24日報出的。
社情民意認為,屈原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而且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王昭君不僅是與西施、貂蟬、楊貴妃并稱的中國古代四大美人,而且是偉大的民族和睦使者。屈原和王昭君雙峰并峙,見證了國家的興衰、融合和分離,是中國古代愛國、和美文化的化身,是宜昌人民的驕傲。宜昌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打好名人牌,因地制宜做“加”法,在城市建設中有計劃地植入屈原昭君等文化元素,鍥而不舍地培塑文化品牌。
社情民意認為,屈原和王昭君是宜昌兩座精神富礦。展閱歷史典籍,宜昌因屈原和王昭君而添彩;觀照現實狀況,城區因缺少屈原和王昭君文化元素而失色。植入屈原昭君元素,培塑文化品牌,讓屈原和王昭君“魂歸故里”,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具體提出四點建議:
命名道路街巷。命名“一道一路”。選擇一條與主城區長江平行的主干道命名為屈原大道。將夷陵長江大橋至點軍收費站之間4公里道路(原夷橋路)更名為昭君路;命名名人街巷。在環城南路歷史文化街命名屈子街、美人巷。
建設主題公園。在屈原大道旁建設“屈原公園”。主要有主體雕塑、亭臺樓閣、書畫長廊、習俗展示、特色綠化、主題呈現。突出中國三千年來官民皆受的愛國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屈原在人民心中永遠“活”下去;在昭君路旁建設“昭君公園”。主要有主體雕塑、亭臺樓閣、故事再現、情景復原、主題呈現。突出“和美”文化主題。
改建文博場館。盤活磨基山公園東部廣場閑置建筑物,改建為屈原博物館;將磨基山公園東部廣場兩層3200平方米閑置配套服務用房盤活,改建為昭君博物館。
培塑文化品牌。做實基礎工作。主要是交流存史、群眾紀念、加強研究;擴大節慶影響。舉全市之力辦好“國家水平、世界影響”的屈原、昭君文化旅游節慶活動;培塑文化品牌。宜昌文化多元,最有影響的是屈原昭君文化和水電文化。三峽工程是民族復興的標志性工程,屈原是愛國主義標志性品牌。宜昌移民精神本質上是昭君和親精神的時代延續和新生。要借鑒英國、德國、三門峽、曲阜、西安、開封培塑莎士比亞、歌德、老子、孔子、貴妃、包公品牌等國際國內經驗,推動屈原昭君文化品牌傳承、活化、利用以及與水電文化品牌的嫁接,培塑宜昌“屈原昭君故里,世界水電名城”金字招牌。
(宜昌市政協 陳華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