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現場。
根據省委書記李鴻忠同志在省委十屆四次全體(擴大)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結合兩會的重要議題,省兩會秘書處宣傳組在兩會期間組織召開四場新聞發布會,主題分別為“市場決定取舍”“綠色決定生死”“民生決定目的”以及“水污染防治條例立法”,分別邀請相關領域的部分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介紹情況,回答記者提問。1月17日下午3時,首場新聞發布會在洪山禮堂舉行,眾媒體紛紛聚焦。
如何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如何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1月17日,省兩會首場新聞發布會在武昌洪山禮堂舉行,4位代表、委員圍繞“市場決定取舍”發布新聞并回答了記者提問。
發布會上,省政協副主席、省科技廳廳長、省民建郭躍進委員,省發改委主任李樂成,省經信委主任歐陽萬坤,省工商局局長、中共界劉源超委員,分別暢談了各自對“市場決定取舍”的理解,并結合所在部門實際介紹了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具體舉措。
郭躍進認為,政府要為市場主體營造“機會均等,公平競爭”的創新環境,政府掌握的創新資源分配要遵循“績效優先、優勝劣汰”的原則。李樂成提出,“市場決定取舍”要求政府把不該管的堅決放給市場、社會或基層,同時要建立健全市場體系,加快發展商品市場、要素市場,加快培育和壯大市場主體。
歐陽萬坤說,經信部門最貼近企業、行業、市場,要把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作為嚴格恪守的工作理念,探索一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行業管理模式,繼續清理現有行政審批事項,最大限度地減少前置審批。劉源超說,簡政放權的同時要配套跟上事中、事后監管,避免一放就亂、一管就死。改革工商登記制度的同時,工商部門更要重視加強市場監管,構建“嚴管”機制、強化“嚴管”手段。
首場發布會吸引了中央、省市及境外的30多家媒體的60多名記者,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王茂亮主持,持續90分鐘。提問環節,記者們紛紛舉手,會后繼續“圍堵”嘉賓追問國企改革、三網融合等熱點,現場氣氛熱烈。
省政協副主席、省科技廳廳長郭躍進。
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李樂成。
省經濟和信息委員會主任歐陽萬坤。
省政協委員、省工商局局長劉源超。
記者提問。
湖北日報記者:簡政放權,政府退出微觀更注重中觀和宏觀過程中,如何防止過去常見的“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現象?
李樂成:首先簡政放權的決心不能動搖,要對市場有信心。其次,把政府該管的事情一定管好,強調規劃的指引,讓規劃戰略更具可持續性、針對性。最后,作為政府要加強責任心,要讓政府這只手正確及時發揮作用。
湖北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記者: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我們如何培養催生一批這方面的經紀人?
郭躍進: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需要一批能夠捏合科學家、企業家和投資商的機構或人才。目前,我們初步打算培育10家龍頭的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經濟機構。要求他們,按照經營專業化、功能投行化、收益股份化、信息品牌化的標準構建。從而為我省的科技成果轉化提高效率。
鳳凰網記者:湖北行政審批走在全國前列,但就像您剛才所說的,做了這么多努力,老百姓好像還不叫好,您覺得這個癥結在哪里,該怎樣突破?
李樂成:湖北審批事項的減少,數字上面是走在全國前面,但我們沒有底氣說服務環境走在全國前列。以節能評估為例,省發改委將90%事項下放,并實行零收費。設想非常好,但市場主體依然反應強烈。深入了解發現,節能評估需要有資質的機構出報告,在實際操作中,市場主體只能選擇幾個中介機構,中介結構壟斷的結果就是效率低,收費高。改革就要堅決打破中介服務壟斷;中介機構行為不規范,根源在于政府行為不規范,首先要規范政府行為,才能規范中介機構行為。
湖北之聲記者:全省三網融合有哪些措施?
歐陽萬坤:三網融合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市場問題,問題在于怎么滿足市場需求,真正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破除部門利益障礙,真正推進融合。目前,三網融合在進一步深化,最近準備把三網融合在全省全面推開,更多地信息惠民。這就需要加強網絡改造,加快信息基礎設施的演進升級;加強平臺建設,在這個平臺更好服務全省三網融合的內容和服務;深化電信和廣電業務的相互開放和進入。
為市場主體松綁——寬進嚴管,“兩輪”驅動跑得快
“無論在哪里登記,都由公司按照方便的原則進行。”省政協委員、省工商局局長劉源超現場舉例,咸寧市一家注冊資本為3000萬元的公司,準備遷到武漢,辦公地在武昌區,生產地在東湖高新區,那么它既可以在武昌區登記,也可以在東湖高新區登記。
這只是省工商局24條“新政”的一個縮影。今年1月初,該局出臺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的24條措施,條條指向為市場主體營造寬松的準入環境:不再實行個體工商戶驗照制度;先照后證,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實行“認繳登記制”……
劉源超介紹,一直以來,工商部門最大限度地為市場主體松綁、釋放主體自身活力。自2010年起,省工商局持續實施“市場主體增量行動”,連續出臺近300條政策措施,降低市場主體準入門檻,減少辦事環節,縮短辦理時限,為市場主體增量提質打開新通道。去年底,我省市場主體總量達335.11萬戶,跨入全國300萬方陣,位居中部第一,全國第六。
劉源超坦言,我省市場主體仍然發展不夠,工商部門將以注冊便利化為導向,提速改革,激發市場活力。
束縛少了、準入寬了,會不會出現“皮包公司”?劉源超表示,省工商局對此已經做好充分應對,一系列市場監管措施正緊鑼密鼓地敲定:強化信用監管、協同監管和社會化監管,構建市場主體信用監管平臺和信用信息歸集、公示查詢、應用制度機制,一處違法、處處受限,加大失信成本;嚴厲查處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危害嚴重的大案要案。
“寬進和嚴管是工商登記改革的兩個輪子,寬進是關鍵,嚴管是保障,只有把這兩個輪子都做圓了,車子才能跑得又快又穩。”劉源超說。
簡政放權,要向深水區推進
“簡政放權,我們必須向縱深處,向深水區推進。”發布會上,省發改委主任李樂成如是說。
市場決定取舍,就是發揮充分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其中,關鍵要看如何轉變政府職能,如何簡政放權。要把不該管的堅決放給市場、社會或基層,發揮它們的作用。
發布會上,李樂成介紹,盡管省發改委的審批事項已是全國最少,但市場主體常常“不買賬”。他坦言:“審批事項少并不等于環境最優,推進深水區的改革,要敢于向深處使勁,向細節上入手,向根子上挖,只有挖出躲在深處、暗處的‘魔鬼’,才能讓市場主體真正感到是市場而不是其他決定取舍。”
針對發改委的75個權力事項中的49個中介服務事項,省發改委正逐個研究,明確具體的審批和服務事項、范圍和標準,防止自我授權。李樂成說:“一定要把自己的手捆好,不能亂伸手,搞成無限責任。畢竟責任愈多,程序就愈復雜,效率就愈低下。”
去年,省發改委共取消、下放和調整審批事項57項,精簡幅度達到43.2%。今年,省發改委還將進一步向深處、向細節、向源頭推進,進一步精簡和下放,同時推進規范用權、陽光用權,制定出臺“省發改委權力清單”。(轉自《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