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現場。
圍繞綠色戰略的實施路徑、構建生態文明、處理好發展與環保的關系等話題,省兩會18日召開第二場新聞發布會,聚焦“綠色決定生死”主題。黃岡市委書記劉雪榮、恩施州委書記王海濤和省林業廳廳長劉新池和省政協委員、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院副院長葉志彪在會上發言并回答記者提問。
省委寄望黃岡打造“四個大別山”(紅色大別山、綠色大別山、發展大別山、富裕大別山),實施路徑何在?劉雪榮說,關鍵在發展綠色優勢。目前,黃岡提出“強工興城、強農興文”,緊扣綠色環保主旨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工業,把好新建項目環評審批關,已實現連續7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同時,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旅游資源發展現代農業、文化旅游業。
在武陵山試驗區,如何既保護祖輩傳承下來的綠色生態,又讓老百姓能致富?王海濤介紹,為解決這一矛盾,恩施多年來一以貫之地實施生態立州、產業興州、開放活州,推動綠色繁榮、可持續發展。圍繞恩施的土地富含硒元素這一資源優勢,不斷開發特色產品中的價值鏈,在順應消費需求的同時促進產業發展。
劉新池說,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綠色決定生死”,充分說明了綠色發展的緊迫性和剛性制約。他介紹,省林業廳正在編制科學規劃,優化林業頂層設計,強化紅線意識,加強保護構建完善林地、森林、濕地等5個體系,依法管護綠色資源。
葉志彪從植物學專家和普通消費者的角度闡明目前生態安全的緊迫性。他說,空氣污染、土壤污染、水體污染等種種問題,已直接危害到食品安全和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亟須全社會共同努力,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生活。
省人大代表、恩施州委書記王海濤。
省林業廳廳長劉新池。
省政協委員、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院副院長葉志彪。
記者提問。
荊楚網記者:網友小鳥258在我們的網絡互動平臺上說,綠色不是簡單的種樹種草、減少排放,綠色發展要怎樣才能實現安全發展、創新發展,怎樣才能對得起子孫后代的中國夢?
劉新池:我省有的地方土壤污染已經深達幾十米,給未來子孫的生存帶來很大威脅。未來我們怎樣發展有機農業,減少農藥化肥對土壤的污染,實現土地可持續利用,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要實現綠色發展,還應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從生態建設的角度說,我們正在大力擴綠提質,加強資源保護,增強綠色承載能力。如果做到了生產空間高效節約、生活空間適度宜居、生態空間青山綠水,就可以說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發展。
湖北日報記者:在您的努力推動下,大別山生態補償方案已于去年敲定了藍本。這個方案要順利落地,難點在哪里?
劉雪榮:作為國家層面的限制開發區域,黃岡貢獻了重要的生態價值,又要在限制開發的基礎上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出于公平考量,應該給予相應補償。目前,省政府正組織相關部門研究論證黃岡市政府呈遞的大別山生態補償的研究報告,最大的難題在于錢從哪里來,需要采取財政支持、受益地區補償、社會融資等多渠道解決。
長江商報記者:城鎮化集中居住后,將產生大量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恩施將怎樣應對可能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王海濤:城鎮化必將伴隨著產業的發展。恩施要實現綠色發展,首先要選擇低碳、環保、少排放的產業。另一方面,恩施不會像大城市那樣推行高度集中、高度聚集的城鎮化,除了縣城和中心城鎮外,恩施將保存許多自然村落,讓老百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我們可能不像大城市那樣建很大規模的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而更多的是小型、分散、聯網的廢物處理設施,但標準是一樣的。
湖北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記者:黃岡有38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但叫得響的品牌還不多。未來黃岡在優勢農產品品牌的打造上有沒有發力點?
劉雪榮:黃岡的地理標志農產品,以地級市為單位,在全國排名第一,如黃州的蘿卜、巴河的藕、紅安的紅薯和花生、羅田的板栗、九資河的茯苓、武穴的佛手山藥、黃梅的青蝦、英山的茶葉、麻城的福白菊等等,品質和口感都很好,但量太少,沒有深加工,和商場的對接也不夠,沒有真正把優勢發揮出來。我們正在做一些工作,邀請專業機構對黃岡地標產品進行科學分析。希望引進一些大公司搞農產品深加工,把我們優質農產品的優勢發揮好,這將是我們綠色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撐點。
湖北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作為普通百姓,我們能從哪些方面為生態環保盡一份力?
葉志彪: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與“綠色行動”有關,可以從很多細節上體現,比如在生活中不浪費,少使用塑料制品、節約用水、用電;養成綠色的出行習慣,多乘公共交通工具等。近年來,許多人開始崇尚奢華的生活方式,過去大家一個水杯用很多年,現在許多人一件衣服就穿一年,更新淘汰成為一種時尚。有的東西雖然再次購買不是很貴,但扔掉后處理起來很麻煩,會給生態帶來負擔。所以,我們還是應該提倡節約的生活方式,要物盡其用。
黃岡市委書記劉雪榮說,不要讓重點生態功能區吃虧——
生態補償破解“守望之困”
黃岡大別山是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被譽為“中部生態之肺”。
“我們林業用地面積達到120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3%,核心區(英山、羅田)達到70%以上。”昨日新聞發布會上,省人大代表、黃岡市委書記劉雪榮盤點當地綠色資源。
如果用貨幣去衡量,黃岡生態價值多少?
“權威機構專家測算,我們每年的生態貢獻價值達400億元,惠及周邊地區兩億人。”劉雪榮說。
生態評估報告顯示,大別山生態價值中水源涵養功能價值最大,占全部價值的19.21%;食物生產功能價值最小,占全部價值的3.8%。
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大別山區屬于限制開發地區。具體到黃岡來說,10個縣市區中有9個為限制開發區(黃州除外),其中,麻城、紅安、英山、羅田、浠水等五縣市屬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作為國家生態功能區,守護這一片綠水青山是黃岡的責任,但革命老區同樣也要生存、發展,不能讓重點生態功能區吃虧。”劉雪榮說。
守護綠色,黃岡做出了取舍。黃岡嚴守項目監管、審批關,近年來先后查處污染企業131家,淘汰關閉高污染高耗能企業114家。
守望綠色,黃岡也背上了發展不夠的包袱。數據顯示,2012年,黃岡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346億元,在全省13個地級市里排第10位;工業化率僅有30%,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個百分點
“我們迫切需要建立合理高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劉雪榮說。
2012年兩會期間,8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建議將大別山區納入“國家生態補償試點地區”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范圍”,先行試點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當年,黃岡啟動區域性生態補償政策課題研究。
去年3月,由國家環保部擔綱的《黃岡大別山試驗區生態補償研究報告》在京通過專家評審。專家測算,到2020年,黃岡大別山試驗區可獲得的生態補償資金規模為711億元。
巨額生態補償賬單誰來付?報告提出四大來源渠道:中央財政、地方財政,以及受益區域的橫向補償和社會融資。
“這是一筆很大的投入,如何運作需要深入研究。”劉雪榮說,黃岡大別山生態補償報告去年已上報省政府,目前省政府正組織相關部門開展研究。
“這次政府報告中明確提出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一問題會得到很好的解決。”劉雪榮說。
綠色產業,唱響希望之歌
“2013年,非利川戶籍人在利川購房9100套,耗資17.5億元,占該市房地產銷售收入的78%,拉動消費3.4億元。”恩施州委書記王海濤介紹,得益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被稱為“涼城”的利川吸引了大量來自重慶、武漢等周邊地區的市民前往購房置業,度假休閑。
這只是恩施州“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一個縮影。去年1月,恩施舉辦了首屆中國硒產品博覽交易會,評選出了30個中國名優硒產品和51個中國特色硒產品,現場簽約81億元,其中投資額53億元,采購額28億元。
王海濤介紹,恩施生態脆弱,經濟發展不能簡單依賴對資源的消耗,而要立足生態優勢,建設有地方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產業鏈,并不斷延伸加粗、提質增效,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最小的環境代價,贏得最大的發展收益。經過多年的探索,恩施已成功摸到了特色開發、綠色發展的“石頭”,打造了茶葉、現代煙草、畜牧、清潔能源、生態文化旅游、信息等六大重點產業,嘗到了生態保護和合理開發的甜頭。
盡管恩施在發展綠色經濟上相當自覺,但發展與保護這一對孿生兄弟之間的矛盾,依然如影隨形。
山區產業發展,該如何克服工業文明弊端?王海濤表示,恩施已做了許多探索: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評制度,加強清江流域環境保護,大力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建設項目,使生態環保有支撐、能鞏固;著力抓好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嚴格排查整治亂挖山、亂砍樹、亂填湖、亂排放等行為,依法嚴厲打擊以污染環境謀取利益的各類違法活動。
“必須堅守環保底線,追求有質量、有效益的GDP,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要讓綠色GDP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追求,綠色政績觀成為各級領導干部的追求,綠色生產觀成為廣大企業的追求,綠色消費觀成為全州人民的追求”,王海濤說。
綠色發展的創新足音
新聞發布會上,嘉賓們向記者透露一系列“建生態文明、強保護機制、促綠色發展”的改革強音。
省林業廳:凡越紅線,追究領導之責
“各地如有侵占林地紅線違法行為,將追究領導責任。”省林業廳廳長劉新池說,從今年起,要把860萬公頃的林地紅線明晰劃分至每一個縣、鄉、村和山頭。
目前,該廳正圍繞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森林生態效益動態補償等10項改革措施。如完善林業統計制度,將建立到基層、到企業的數據上報和巡查制度,變以往的5年出一次數據為年年出數據,加強林業資源的動態監測,以此作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據。
劉新池說,去年起,省林業廳啟動“綠滿荊楚”行動,每年通過競爭性選拔,遴選10個縣市予以重點扶持,加強示范引領,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力爭用10年時間,使全省50%以上的縣達到林業生態示范縣建設標準,90%以上的村達到“綠色示范鄉村”建設標準。
恩施:把獨特資源文章做足
“特色產品要更加有機、綠色。”省人大代表、恩施州委書記王海濤說,恩施州目前的做法是做強綠色、有機的特色產業鏈。
他舉例說,恩施州擁有豐富的硒資源,被冠以“世界硒都”美譽。現在,正努力推動硒資源開發利用與特色農業發展相結合,打造以“綠色、有機、富硒”為特色的恩施農業研發生產體系和產業產品集群。前不久,恩施州還舉辦了首個國家級硒產品博覽交易會。
通過對200多萬畝特色農產品基地、60余家硒產品研發企業、10大富硒產業的打造與扶持,恩施富硒綠色產業集群已形成,富硒產業總產值突破50億元。
黃岡:科技創新推動綠色發展
省人大代表、黃岡市委書記劉雪榮介紹,黃岡目前除把好產業選擇關外,正瞄準轉型升級,在內生動力上主推創新驅動,以科技創新推動綠色發展,解決既要發展又保護生態的矛盾。
去年,黃岡啟動新一輪市校合作,探索“政產學研”有機結合的合作新模式,為“雙強雙興”(強工興城,強農興文)戰略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截至目前,黃岡市已與20所高校院所簽訂合作協議,簽約合作項目31個,推動高新技術發展和科技成果轉化,著力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同時,以“聚集人才、創新科技”為主旨,規劃建設面積1萬畝的大學科技產業園,將其建成產業技術研發中心、高新企業孵化平臺、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建立人才創業就業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國家及省級科研平臺建設基地等八大基地,不斷增強企業的研發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轉自《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