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科學界委員曾成貴談如何加快落實報告精神。

省民進葉青委員在分組討論上發言。

省民進葉青委員在分組討論上發言。
“2014年是改革年”,改革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不久前,省委全會通過的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意見》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把解放思想作為“第一道程序”。“第一道程序”如何啟動?解放思想,對于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對于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有何意義?讓我們傾聽代表、委員和基層群眾的聲音。
“一看二慢三通過”,要不得!
武漢和平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崇勝最近碰到一件煩心事:公司旗下一家子公司在辦理更名時,竟被要求提供外地股東的計劃生育證明。
2日,省政府召開市場主體座談會,黃崇勝受邀參加。他以這件事為例,呼吁各級各部門進一步解放思想,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更好地服務市場主體。
為什么不能給市場主體開綠燈?省人大代表、湖北宏源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國平認為,根源在于“利益”,部門利益、行業利益甚至個人利益。“改革,就是要調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政府要真心實意地讓渡抓在手上的利益,讓市場起決定作用,讓市場主體更自由。”尹國平說。“‘一看二慢三通過’,要不得!”在湖北做了30多年生意,黃崇勝痛心地說。
社會科學界委員、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歐陽康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的幾輪經濟發展浪潮,我們落后了,面臨中部崛起機遇,湖北提出“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思路很好,關鍵是要真正解放思想,放開手腳,把藍圖變為現實。
解放思想需要更新文化土壤
有的地方、有的領域,為什么不愿改、不敢改、改不動?“我們走的路,不僅是歷史上沒有走過的,也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走過的。”歐陽康說,對中國而言,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解放思想,進入新階段,我們除了強調摸著石頭過河,更強調加強頂層設計,這更需要改革、創新。“思想不解放,導致發展的潛能沒有充分激活。”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委決策支持顧問馬哲軍列舉了束縛發展的“無形”牢籠:政府管得過多過細過死,企業活力難以釋放;壟斷行業過于強勢,對民營資本產生擠出效應;準入門檻太多太高,弱化了個人的創業沖動……“首先要破除思維定勢。”馬哲軍認為,政府要實現從管理者到服務者、從全能變有限的轉變,使越位的歸位、缺位的到位、錯位的正位。他說,在深化改革上,一些思想觀念的障礙往往不是來自體制外,而是體制內,這就要求政府部門以自我革新的勇氣,跳出條條框框的限制,克服部門利益掣肘,把過去習慣的、熟悉的、自以為是的思想觀念改造掉、革除掉、拋棄掉。“解放思想需要更新文化土壤。”歐陽康認為,湖北地處內陸,長期以來形成的小農經濟意識、小商品意識、小碼頭意識還未根本除盡,封閉保守的、官本位的、不利于改革開放創新的文化土壤較為深厚,必須大力弘揚發展文化、改革文化、創新文化。
別讓“第一道程序”成了“第N道程序”
馬哲軍舉例說,他在江蘇昆山考察時,當地人跟他講了這樣一段往事:改革開放之初,江蘇省對昆山的定位是大力發展農業,昆山卻認為自己毗鄰大上海,承接上海產業轉移更有優勢,于是,凡在上海沒有落戶的外資企業,昆山都一一對接;對外商的服務也做到細致入微,譬如,周末,會告訴他們附近做禮拜的教堂在哪里。“這就是真解放,真解放才能帶來真發展。”馬哲軍說,解放思想提了這么多年,為什么還要強調,就在于一些人是假解放,嘴巴上解放,行動上不解放,使“第一道程序”成了“第N道程序”。
對此,歐陽康也深有同感。他舉例說,1+8武漢城市圈提了這么多年,實際上還是各自為政,連電話號碼都沒統一。
怎樣解放思想?歐陽康認為,首先要對湖北的實際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把國家政策用足用好,發揮地方人大的立法作用,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制定更加有利于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法律法規。同時,在社會管理方面更新理念,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務,為企業和個人發展創造更大的可能性空間。
付明星:推動農業資源資本化
“農業大省如何向農業強省轉變?我從事農業工作8年的體會是:走市場化道路!”昨日,農業界別討論現場,省政協委員、武漢市農業局局長付明星暢談農業經營模式、農業科技轉化、農業資源資本化問題。
付明星說,農業資源的資本化是推進現代都市農業跨越式發展的一把“金鑰匙”。種田養魚是農民的直接收入,土地、山林、宅基地確權后,是農民的間接收入。借鑒和引入現代資本經營理論,最大限度激活農業資源資產,將農民的資產變為資本,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有利于破解農業發展資金瓶頸制約,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使城鄉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壯大農業市場主體,還能推進農業城鎮化進程。“在山西蘋果種植園,有高校專門設置的研究院,科研成果就地轉化。”他呼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重視農業高科技,希望政府出臺更多“干貨”政策,鼓勵農業技術人員創業。
丁么明:創新市州科技市場機制
“可考慮建立政府搭臺、高校運作、市場主導、校企對接的模式,合作建立產業(技術)研究院,讓地方高校在市州產業科技創新中大顯身手。”昨日,省人大孝感團代表、湖北工程學院院長丁么明提交議案。
丁么明對創新市州科技市場機制感觸頗深,并進行了深入調研。他發現,當前市州科技創新存在市場發育不完善、管理模式有偏差等問題,地方高校的科技創新優勢難以發揮。他建議,明確產業發展方向,搭建好產業(技術)研究院平臺,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務,由高校經營運作,完善研究院的法人治理結構,開放共享各種資源,加速科教優勢轉化。“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丁么明補充說,可建立按貢獻分配收益的機制,讓市場成為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升級的沃土。
陳大林: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
16日下午,省政協委員、湖北銀行董事長陳大林在經濟界別分組討論時呼吁,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
陳大林認為,利率市場化改革就是“要讓市場基礎決定市場走勢,把權力回歸到市場”,從而改變由利率管制帶來的資金價格扭曲的局面。目前,資金價格扭曲導致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高企,另一方面,居民也不愿把錢存進銀行。“最近央行決定放開銀行貸款利率下限管理,貸款利率市場化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但存款利率市場化更為重要。”陳大林說,存款利率市場化,才能形成更有效的市場價格機制及公平競爭環境。
陳大林說,允許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是中國金融改革邁出的重要一步, “可是,銀行是高資本、高風險的行業,有些民營資本只看到銀行的高利潤,一哄而上,隱藏著極大風險。”他建議,政府要統一規劃、研判,進行分類指導,加快建立擔保體系和風險補償機制,為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
毛宗福:打破分割,醫保只進“一家門”
城鎮居民辦醫保找人社部門,農村居民辦醫保得去找衛生計生委,需要醫療救助又得去民政部門。昨日,省民革毛宗福委員說,全省醫療保障制度分割在3個部門管理,看似多元并舉,實際上卻出現各自為政、政策相互不銜接等問題。他建議,優化職能配置,整合各種醫療保險職責功能,加快建立城鄉一體化的醫療保障體系。
毛宗福說,3套管理制度、3個運行程序、3張互不相連的信息網,使得一些急需救助的群眾難以享受到便利、高效、優質的醫療保險服務。
隨著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轉移,人在城鎮,戶口在農村,導致重疊參保現象出現。毛宗福說,在民政救助上,甚至還出現一些不法人員利用部門之間互聯缺失的漏洞,通過欺騙手段套取資金。
改革就要敢于對既得利益“動刀子”。毛宗福建議,醫療保障工作應由一個部門牽頭管理,將以前經辦醫保工作的機構、人員、經費、管理系統、管理辦法等全部整合,將現有醫保制度簡化為“一個制度、三個層次”,所有醫療保險整合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然后針對城鎮職工、城鎮居民、農村居民設置3個不同層次的保險政策,以充分體現社會的公平性和資源的共享性,讓更多百姓更好地享有醫療保險。
鄒進文:社會服務領域引入市場機制
“西方發達國家第三產業比重占到70%,我省大約只占50%。”昨日,省民革鄒進文委員建議,在醫療、教育等社會服務領域轉變觀念,引入市場機制,進一步促進第三產業發展。
發揮市場機制不是一句空談,得落實到具體領域。鄒進文說,政府負責基本公共服務,解決好公平的問題,更多的問題可以交給市場解決。西方發達國家好的學校、好的醫院,多數都是私立的,在國內剛好相反。教育和醫療等都要靠投入來解決,但政府“包辦”投入畢竟是有限的,所以產生看病難、上學難等諸多問題。
鄒進文建議,充分調度社會資金,在私人辦學、開醫院方面給予優惠政策,讓市場機制“走進”社會服務領域,讓各種要素活力競相迸發。
改革,要讓老百姓真得實惠
會場之外,老百姓對改革期冀滿滿。“不管啥改革,只要讓百姓得實惠就行。”昨日,記者連線黃石市鐵山區新村社區居民李愛葉,在電話那頭,她的笑聲清脆爽朗。
李愛葉對改革的最初認識源自切身的感受。“社區沒片警前,居民家經常被盜,過年前曬在陽臺的臘魚臘肉有時都被偷走。”
2011年,黃石推行警務改革,原有的公安分局、派出所被撤銷,逾八成警力下沉基層,治安巡防。
李愛葉說,“這兩年,白天出門放心,晚上睡覺安心。”“沒有一茬接一茬的農村改革,也就沒有咱們農民的好日子!”36歲的陽新縣白沙鎮平原村村民蔡惠珍原來一直在廣東打工。2012年9月,家鄉啟動新一輪土地流轉改革,讓她看到掘金良機,回鄉承包數百畝田地種起了金銀花,去年純收入30多萬元,比打工收入翻了一番。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農村改革和發展有了新的戰略部署。蔡惠珍說,“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吃了定心丸,打算扎下根來,帶領家鄉人致富。” (轉自《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