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大會上,要求人民政協要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調查研究能力、聯系群眾能力、合作共事能力。今年,中辦印發的《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進一步將“四種能力”建設納入“提升政協協商民主能力”的重要內容做出制度性安排。縣級政協組織處在推進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最基層、最前沿,必須要按照習總書記和《實施意見》的要求,以“四種能力”建設為重點,提高履職能力現代化建設,提升履職的水平與成效,發揮好人民政協協商民主重要渠道和專門機構的作用。
一、把握“四種能力”建設的內在要求
“四種能力”建設充分體現了政協工作的特點和規律,體現了新形勢新任務發展變化的新需要,是加強政協履職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工作標準和具體要求。四者之間相互聯系,相輔相承。
政治把握是鮮明旗幟,引領政協工作前進的方向。人民政協的鮮明政治屬性,要求政協組織必須提高政治把握能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首要是講政治。要把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為應有之義,把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權威作為政治規矩,把堅持基本政治制度作為根本前提,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提高政治把握能力,關鍵要識大體。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對當前形勢的科學判斷上來,統一到中央和各級黨委的決策部署上來,統一到“四個全面”的奮斗目標上來,思想同心、目標同向、工作同步。提高政治把握能力,重點要謀全局。要把政協工作融入到“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去,融入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中去,推動政協工作與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同頻共振。
調查研究是基本方法,決定政協履職水平與成效。調查研究是人民政協履行職能的具體實踐方式,是發揮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的基礎工作。加強調查研究能力建設,是提高政協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這就要求廣大政協委員要充分練好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要聚焦“五個文明”建設,勤于調查,掌握真實情況和第一手材料;要善于研究,由表及里、去偽存真,研判出本質性、規律性和普遍性的東西,找出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思路和辦法。要實事求是,有喜報喜,有憂報憂,保證人民政協協商建言的真實性、準確性和科學性,消除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吹牛拍馬的庸俗調研哲學,避免憑空杜撰、坐而論道、虛演故事的文牘主義。
聯系群眾是重要基石,反映政協工作的本質要求。政協組織的人民性,要求政協工作的一切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體現“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政協委員從群眾中來,是界別群眾的“代言人”,要牢固樹立“人民政協為人民”的履職理念,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要主動深入群眾,融入群眾,與群眾魚水相融,為群眾排憂解難,架起黨委、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合作共事是基本途徑,體現政協獨特作用和價值。人民政協履職的重要手段是協商。把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通過協商進入決策;對調研、視察中發現的問題,通過協商給予解決;對委員提案和社情民意反映,進行協商來辦理落實;通過各個領域的合作共事,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因此,合作共事,既是政協的優良傳統,又是政協履職的實現途徑。我們要堅持和發揚求同存異、體諒包容、民主協商、平等議事的工作原則,尊重和包容不同意見的存在和表達,以民主的作風團結人,以團結的方式調動人,不斷增進思想共識,加強合作共事,促進各族各界在人民政協這個大舞臺上實現大團結、大聯合,求得最大公約數。
二、保康縣政協加強“四種能力”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近年來,保康縣政協按照習總書記和全國、省、市政協關于加強政協履職能力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要求,結合基層政協工作實際,創新方式方法,在加強“四個能力”建設方面進行了一些實踐和探索,收到了明顯成效。
(一)強化思想武裝,提升政治把握能力。把加強學習教育,強化思想武裝作為提升政治把握能力的重要途徑常抓不懈。一是組織大培訓。舉辦委員培訓班,縣政協主席、副主席為委員授課,先后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王東、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卞晉平等來我縣對政協委員進行培訓,引導政協委員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增強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政治自覺。二是開展大討論。結合實際,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學習討論活動,厘清糊涂認識,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堅定理想信念,凝聚發展正能量。三是開闊大視野。組織部分政協常委和委員外出考察學習,解放思想,開拓視野。組織政協聯絡處主任參加全國政協組織的地方政協干部培訓班,提升基層政協工作者的能力素質。
(二)優化工作機制,提升調查研究能力。突出“精準”建言,不斷提高調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是精心篩選調研課題。政協常委會突出抓大事議大事,近幾年先后圍繞“打造都市襄陽后花園、建設綠色襄陽示范區”,保康生態文明建設,保康生態旅游試驗區建設,保康早期楚文化開發利用等事關保康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選題進行調查研究。采取“規范動作”與“自選動作”相結合的方式,確定對口協商調研課題。每年由政協常委會分別為各專委會、聯絡處、活動組確定1—2個調研課題,同時要求各專委會、聯絡處、活動組結合各自實際,確定1—2個自選課題開展調研。二是不斷改進調研方式。經過多年摸索,形成了“一個主題、一次調研、一次常委會會議、一份建議案”的工作模式。一個調研主題,由1名主席會議成員牽頭,組織一個調研組,分別深入到相關單位、鄉鎮進行調研,在形成高質量調研報告的基礎上,召開縣政協常委會會議,通過表決形成建議案,提交縣委、縣政府。為提高建言獻策的水平,調研除廣泛聽取基層干部群眾的意見建議以外,還視情況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參與,提高建言獻策的層次水平。如今年在開展早期楚文化開發與利用專題調研時,我們還邀請了省內楚文化研究、文物研究等方面的權威專家來保康調研指導,使調研質量上了一個新臺階。三是積極轉化調研成果。建立健全協商成果轉化落實和反饋機制。重要協商成果縣委常委會會議重點研究,縣政府召開常務會議進行交辦,各承辦單位認真辦理,年底縣政府以文件形式向縣政協常委會回復辦理落實情況。縣政協對重要協商成果落實進行跟蹤問效,及時召開資政建言會深度協商,推進協商成果落實。去年11月,縣政協圍繞《關于加快保康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案》的落實情況,組織召開資政建言會,縣政府專題通報辦理情況,政協委員現場點評,并提出意見和建議,提高了建議案辦理落實效果。
(三)完善聯系制度,提升聯系群眾能力。組織召開縣政協群眾工作專題研討會,分析政協群眾工作形勢、問題,研討提升聯系群眾能力、做好群眾工作的方法。在主席會議成員中建立聯村、聯委員、聯群眾的“三聯”工作制度,通過示范帶動,密切與基層群眾的聯系。在全體委員中建立委員聯系群眾“151”制度,每1名政協委員聯系5名界別群眾,每年走訪10名群眾,全縣198名委員與2900余名群眾建立聯系,通過主動聯系、登門走訪、召開座談會、邀請群眾代表參與委員活動等形式聯系群眾、融入群眾,收集社情民意、意見建議1000多條,為基層群眾辦實事、好事200多件。政協委員的能力素質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中不斷提高。
(四)搭建履職平臺,提升合作共事能力。要提高合作共事能力,政協組織就必須為委員搭好臺、布好景、調好音。為此我們堅持把搭建委員履職大平臺作為基本著力點,針對各個界別委員的不同崗位特點,分類指導,在委員中廣泛開展“當一只領頭雁,發揮帶頭作用;當一盞照明燈,發揮帶領作用;當一支麥克風,發揮代表作用”“三個一”建設活動,引導政協委員立足崗位建功立業。在經濟、工商界政協委員中推進委員創業工程,縣政府、縣政協聯合召開支持委員創業發展聯席會議,形成專題會議紀要,對委員創業中存在的問題,分層次分類型逐一研究,實行責任包保落實,扶持40余名經濟界、工商界政協委員創辦“縣政協委員創業基地”、“縣政協委員創業園”,網絡8萬余名城鄉群眾共同致富。在機關事業單位、社區、村組干部政協委員中創建委員示范崗,亮委員身份、亮工作標準、亮工作實績,努力成就他們謀事、干事、成事。推行委派民主監督員工作,探索“1+6”民主監督模式,推進政協民主監督與黨內監督、行政監督、經濟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和干部人事監督融匯貫通,提升政協民主監督成效。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引導政協委員積極為民代言,促進問題解決、矛盾化解。縣政協主席會議成員積極參與中心促發展,一崗雙責做貢獻,分別在旅游經濟、農業農村、高速公路建設、招商引資、信訪維穩、城市建設等工作中包項目、抓督辦,充分展示了參與中心、合作共事、追求作為的時代風采。
三、思考與啟示
加強履職能力建設是長期任務,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思路,抓住關鍵環節,持續穩步推進。我們推進“四種能力”建設的實踐,也為今后工作帶來有益啟示:
(一)加強“四種能力”建設,必須抓住“少數關鍵”。加強政協履職能力建設,政協常委是核心力量,專委會主任、聯絡處主任和活動組長是推動者和落實者,是關鍵少數,必須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實踐中,我們出臺專門規定,加強政協常委會能力建設,要求政協常委做到“五個帶頭”,帶頭履職盡責、帶頭干事創業、帶頭為民辦事、帶頭探索創新、帶頭遵規守紀,著力提升提升綜合能力。推行政協常委評專委會、聯絡處、活動組,專委會、聯絡處、活動組評政協常委“雙向評議”機制,強化“關鍵少數”的責任意識,激發他們的擔當意識,促進能力整體提升。
(二)加強“四種能力”建設,必須夯實基層基礎。閉會期間委員要靠基層組織來聯系,要靠分組活動來發揮作用,基層組織和陣地建設是凝聚和服務政協委員的平臺,是委員履職能力建設的基礎。2012年,我們按照“履職、規范、務實、創新”的原則,全面推開鄉鎮聯絡處規范化建設,全縣11個鄉鎮聯絡處全部實現達到機構場所標準化、主任職責目標化、委員作用主體化、工作績效流程化、黨政支持制度化。縣政協加強工作指導和考核管理,各鄉鎮聯絡處積極主動作為,基層政協工作充滿活力。加強縣直活動組建設,將縣直100多名委員按界別合理劃分為5個活動組,由縣政協常委擔任活動組長,縣政府為每個活動組預算工作經費1萬元。完善專委會、活動組和委員之間的整體聯動機制,把委員吸引和組織到專委會、活動組工作中,不僅使政協協商建言、調研視察、提案工作、文史資料、團結聯誼、社情民意、民族宗教等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而且通過用事業凝聚委員,用實踐鍛煉委員,政協智力密集、聯系廣泛的優勢不斷轉化為促進發展的動力。
(三)加強“四種能力”建設,必須激活委員主體。政協委員是政協工作的主體。推進政協履職能力建設,必須要充分激發委員內力,調動委員積極性,發揮委員主體作用。要通過加強管理來激活主體。出臺《委員管理辦法》,建立委員履職日記制度,健全委員履職考核機制,對政協委員實行動態管理,激發委員履職內力。要通過典型引路來激活主體。每年評選社情民意先進組織和個人,評選優秀提案,每兩年評選一次“優秀政協委員”,為廣大政協委員提升能力樹立標桿。組織優秀政協委員事跡報告會,請先進典型現身說法,引導廣大政協委員比、學、趕、超,提升素質和能力。要通過保障權利來激活主體。由縣委辦、縣政府辦、縣政協辦聯合下發《關于保障縣政協委員工作條件及待遇的通知》,尊重和保障政協委員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落實政協委員的政治、工作和生活待遇,在經費、時間等方面給予保障,從制度上保障委員謀事、干事、成事。
(四)加強“四種能力”建設,必須強化制度保障。要主動適應政協履職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健全制度、創新機制、規范程序,推進政協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中共保康縣委高度重視政協履職制度、機制建設,出臺了《關于加強協商民主工作的意見》,批轉了《政協保康縣委員會關于加強和改進民主監督工作的實施意見》,縣委、縣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民政協提案辦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縣政協先后修訂完善了《政協保康縣委員會主席會議規則》、《政協保康縣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規則》、《政協保康縣委員會專門委員會組織通則》、《政協保康縣委員會政協鄉鎮聯絡處工作規則(暫行)》、《提案和提案辦理工作暫行辦法》等一系列制度、規則,為加強政協履職能力建設、提高政協履職水平提供制度和機制保障。
(保康縣政協研究室主任 王俊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