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民族自治州,武陵山連片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百姓視為大事的教育問題,因貧困地區的疊加,成為短板中的短板。在近日召開的湖北省政協第二次月度協商座談會上,圍繞“破解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難題”,省政協委員與副省長郭生練帶隊的7政府部門負責人展開協商。郭生練鄭重承諾,爭取到2019年湖北率先實現全面小康之際,全省十個民族自治縣市基礎教育基本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沉下去的協商
作為科教大省,湖北全省基礎教育水平及主要指標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尤其在“十二五”期間,民族地區十縣市教育專項經費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實現了翻番,相關指標接近或超過國家對民族地區基礎教育2020年規劃目標。但是,由于歷史欠賬,民族地區基礎教育仍然是湖北教育事業和扶貧攻堅短板中的短板。
“扶貧先扶智,必須把補齊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短板,作為全省決勝全面小康的大事來抓。”湖北省政協主席張昌爾強調。
問題還是要從基層找。
4月26日,張昌爾率調研組來到恩施州,走訪民族小學、初中。不僅要看、要問,還要讓教師們說,說給地方政府聽,說給省級相關部門聽。
當天下午,芭蕉初中教師楊莉潔、屯堡羅針田小學校長張鳴鄢等15位基層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代表受邀參加調研組在恩施召開的座談會,成為了會議的“主角”。省教育廳、省民宗委、省財政廳和省人社廳的負責人作為調研組成員,面對面聽取意見。省教育廳廳長劉傳鐵現場整理教師們對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提出的13條具體建議,一一作明確表態回復,讓基層教育工作者充滿感動與期盼。
恩施州清江外國語學校校長姚源波用他十年辦學經歷提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教育事業,對破解政府財政投入不足和優質教育嚴重缺乏的難題是一條十分有效的途徑。這是此前調研組缺乏的一條重要意見,張昌爾現場邀請姚校長作為基層教師代表參加省政協月度協商會。
擺上臺的問題
補齊短板還是要從問題入手。
在湖北省政協副主席肖旭明的帶領下和省政協民宗委的組織下,省政協委員分別對恩施州和宜昌長陽、五峰十個民族縣展開調研,匯聚各方問題集中到月度協商會上,委員們認為民族地區基礎教育還需從這幾個方面聚焦發力:財政資金投入還需加大,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教師編制“明超暗缺”,導致教師結構不優、水平不高;民族地區內基礎教育發展不平衡、“大班額”問題、農村辦學條件簡陋,信息化建設有待進一步推進。
在基層調研中,學校和老師們反映最多的缺編、缺專業教師問題在農村教學點尤其突出,一個老師包一個班的五六門學科教學的情況普遍存在。然而,實際情況是恩施州教師數量總體超編2325人。這個問題雖尖銳但不能回避。
賀其明委員分析原因認為,單純以學生數核編的編制政策已遠遠不能滿足目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客觀需要,教師編制被鄉鎮中心學校、學前教育、教學點和各縣市黨政部門及長期因病不能上崗的教育占用或借用。他建議,省政府盡快制訂出臺適應邊遠山區實際需求的教師編制標準,擴大民族地區農村教師編制總量。同時,將鄉鎮中心學校作為縣市教育局派出機構,編制單列,解決其角色尷尬,更好發揮其服務和管理鄉鎮教育事務的重任。
王應華委員在調研分析宜昌五峰、長陽兩個民族自治縣的教師隊伍后認為,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是托舉民族地區的未來和希望。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男少女多,婚姻問題難解決,教師培訓、提升機會少,“招不進、留不住”成為教育發展的主要“瓶頸”,問題存在的根源還是教師收入與當地公務員收入相較偏低。
王應華的發言也得到劉醒龍常委的認同:“教育問題在實施過程中關鍵是教師的問題。教師工資問題是一種職業的價值體現,這種價值體現日積月累,最終形成這個行業的社會認同感,如果把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視為財政的包袱,怎么能夠留得住人?”
委員們以肯定成績而不包容問題、涉及表象也要溯根求源、不求全面但求精準的“真話意識”面對面與7個政府部門建立協商共識,尋求破解措施。
建設性的對策
“根據我們學校長期在湖北農村和民族地區的調研,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有‘三缺’:缺師資、缺資源、缺方法,大家提到的城鎮‘大班額’現象,問題根源也在這里。針對‘三缺’,怎么解決呢?”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馬敏建議,用“互聯網+思維”,以城帶鄉,通過同步課堂、專遞課堂、雙語教學等信息化手段解決民族地區教學點薄弱學校開齊課、開足課、開好課的難題。
此前,張昌爾在恩施州與基層教師座談中,針對基層教師們反映投入不足、教師職稱評聘難、專業化水平欠缺等問題,強調提出將民族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推廣與財政部門的經費投入掛鉤、與人社部門對正高副高教師資源配置掛鉤、與教育部門考核評先掛鉤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恩施當前政網信息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的優勢資源,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在民族地區覆蓋面,把信息化作為提高教學質量、實現補齊短板,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途徑。
越民族的東西越具有代表性,而恩施的土家族文化更是代表湖北大放異彩,如何傳承和保護好民族的元素,教育責無旁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問題不能僅視為解決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問題對待,還要把握好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獨特性,充分關注民族傳統教育和現代學校教育的均衡發展,充分注重多民族共校中不同民族學生的均衡發展。”萬漢英委員建言。
持同樣觀點的朱仕雄委員也提出民族地區開展民族教育專項培訓或民族體育、音樂、舞蹈等專項培訓,培養一批民族教育專業教師,對傳承民族文化非常重要。
與會人士還圍繞民族地區學校“營養餐”執行問題、留守兒童托管教育問題等呼吁建言。
7政府部門主要負責人認真回應委員提出的49條意見建議。劉傳鐵表示,將對委員建議實行清單式分類辦理,以改革創新思路,把民族地區基礎教育作為教育精準扶貧的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