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協商活動 >2016年度

精準施策 補齊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短板

2016-04-29 17:32:22  
字體大小:【

 

  “孩子的眼神、泥濘里的腳印……”隨著電視短片《扶貧先扶智 聚焦民族地區基礎教育難題》的播出,省政協第二次月度協商座談會拉開帷幕。
    會前,省政協辦公廳分別向部分委員,部分市、州、縣政協發出調研和協商的邀請,省政協數個調研組走進深山,省政協主席、副主席分別帶隊進行了多次專題調研。
    走一路,看一路,聽一路,思一路,政協委員關心民族地區發展的感情愈發真切,建言獻策的積極性更加高漲,向省政協遞交了數十篇建言材料。
    協商會上,真話,實話,真言,都是為了民族地區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有這樣一組數據,可以讓我們了解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成就。“十二五”時期,我省民族地區10縣市教育專項經費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實現了翻番,相關指標提前達到和超過2020年國家有關規劃目標。
    盡管如此,會前,政協委員深入調研后提出,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與我省其他地區和平均水平相比,仍然是全省教育事業和扶貧攻堅短板中的短板。
    如恩施州,5人以下教學點108個,學生316人,教職工150人。山區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超編缺人、“名超實缺”、工作艱苦。
    短板和難題毋庸諱言,有不少是歷史欠賬,更多的則是新時期的新期待、新要求。“營養午餐在一些學校成了‘幸福的煩惱’。”省政協主席張昌爾在恩施市芭蕉侗族鄉調研時說,給學生供應營養午餐,是大好事,體現了國家對下一代健康成長的關愛。然而,辦好這件事,讓每位學生每天4元錢的午餐費都實實在在吃進口中,也不容易,請炊事員、管理賬目等增加了經費開支,卻缺少相關配套資金支持。
    會場上,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基層政協工作者在思考、在交流。
    為了摸清底數,省政協常委、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余立國和調研組一道,兩個月內三上恩施調研。他和省政協委員、恩施州政協主席甘方謙對于短板的認識基本一致:發展不均衡、經費投入不足、師資“形滿實缺”、信息化發展滯后。
    對營養餐配套資金,余立國建議實行省財政兜底,甘方謙建議按照校均10萬元/年標準安排。兩位委員同時建議將民族地區教師編制標準提高10%。
    面對難題和短板,政協委員爭相以創新的理念、改革的辦法,尋求著破解、補齊的良方。
    為保證正常教學,恩施州臨時聘請了760名老師。師資是優質教育資源的核心,如何使老師“來得了、留得住”?
    省政協委員、恩施州教育局局長賀其明建議,依托本地高校建立科學的教師定向培養機制,學生與縣市教育局簽訂定向培養協議。全國政協委員、長江大學副校長鄭軍建議,補充農村學前教育師資,鼓勵地方實施免費師范生計劃,定向培養農村學前教育師資。省政協委員、武漢正浩會計師事務有限公司董事長萬漢英建議,全面實施“特崗計劃”、“特色招聘”等措施,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到民族地區偏遠農村學校任教。
    差異化政策、教學改革、大班額現象、留守兒童等,成為本次月度協商會場的高頻詞。“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最短的板是‘三缺’:缺師資、缺資源、缺方法。”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馬敏建議,用“互聯網+”思維,以城帶鄉,城鄉結合,通過同步課堂、專遞課堂、雙語教學等信息化手段解決民族地區教學點開齊課、開足課、開好課的難題,提高農村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
    省政協常委、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劉醒龍充滿感情地說,孩子們只要有了合適的條件,都會成長成才。他建議,充分認識少數民族母語教學的重要性,將其作為特色領域予以強化;重視發揮親情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積極作用,在學校布局,特別是在教學點設置上予以充分考慮。
    省政協委員、十堰市政協副主席朱仕雄建議,組織開展民族教育專項培訓或民族體育、音樂、舞蹈等專項培訓,培養一批民族教育專業教師。
    一個上午,49條具體建議擺了出來。
    會場,觀點在交流、在碰撞、在交融,補齊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短板的共識在增進、信心在增強。

  委員建言
    王應華(省政協委員、宜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建立民族地區“省級統籌、省縣共擔”的教師工資財政保障機制。建立民族地區“免費培養、定向招錄”的教師補充機制。建立民族地區“縣管校用、全員聘任”的教師管理機制。
    陳新(省政協專職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
    簡政放權,將數量龐大、實際情況千差萬別的中小學校和師資的管理責任與權力,授予縣市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門。盡快出臺政策,對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基層從教三十年的鄉村教師授予榮譽稱號,大力表彰可稱“師魂”的老園丁。
    曾志梅(來鳳縣政協常委、來鳳縣實驗小學副校長)
    解決“大班額”問題是燃眉之事。做好教育定位、投入、管理,同時組織開展優秀教師定期“送教下鄉”和“城鄉教師交流”活動,開展班級對班級幫教活動等。
    張廷瑜(省政協委員、五峰縣政協副主席)
    制定出臺學生托管托教機構管理辦法,鼓勵和支持各類社會組織依托學校和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舉辦農村留守兒童托管托教服務機構,著力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延伸辦學。
    李云達(長陽縣政協主席)
    對民族貧困地區而言,經濟社會發展要與教育發展相協調,解決教育經費投入缺口問題;精準扶貧要與教育脫貧相協調,出臺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在讀高中生免學費政策;區域間教育政策要相協調,建立省域內基礎教育教師待遇以及各項財政性獎勵政策的統一保障機制。
    姚源波(清江外國語學校總校校長、省民辦中小學協會副會長)
    省級出臺指導性意見,明確公、民辦教育的功能定位。出臺差異化財政政策,公辦改薄扶弱,民辦扶強,提高教育供給質量。盡快出臺省級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實施意見。
(記者張輝、通訊員鄭軒 記錄整理)

  現場回應
    省教育廳:進一步突出戰略定位,把民族地區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作為教育精準扶貧的主戰場,優先改善、優先安排、優先補充;進一步聚焦問題整改,對委員建議進行整理,實行清單式管理,分類辦理;進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創新機制,讓政策受益面真正受益。
    省財政廳:繼續加大資金政策的傾斜力度,按照高于其他地區、上面出大頭的比例給予落實。
    省民宗委:積極協調推動支持民族地區政策的落實和落地,積極配合省教育部門抓緊研究制定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實施意見。
    省委組織部:從教育人才培養入手,專題調研后出臺對策,著力解決制約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瓶頸。
    省編辦:結合貫徹新國標,研究適合我省民族地區特點和需要的新編制和標準,鼓勵支持縣級編辦實行總量控制,靈活進行編制管理。
    省經信委:結合縣域經濟和整個產業集群發展,做好破解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難的工作。
    省人社廳:就調整中小學、幼兒園、技工學校崗位設置和聘用辦法出臺一個方案,擬定兩個文件,充分吸納各位委員和專家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