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省兩會首場新聞發布會昨日在洪山禮堂舉行
□楚天都市報記者劉利鵬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鄒斌
GDP總量達到3.65萬億元,居全國第七;全省投資總量3.19萬億元,居中部第二位、全國第六位;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金額預計達到1066億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近5000家,電子商務交易額1.7萬億元,均居中部首位、全國前列……昨日,省兩會首場新聞發布會曬出2017年湖北經濟高質量發展年度成績單。
近年來,我省圍繞“向高質量發展轉變”,著力推進五大舉措:改革推動、投資拉動、創新驅動、綠色帶動、民生聯動。
“穩”的格局進一步鞏固
綜合實力明顯提升、投資支撐更加夯實、區域發展更加平衡。
省發改委副主任章新平介紹,去年我省交上了“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經濟成績單:GDP總量達到3.65萬億元,在全國穩居第七位;投資總量3.19萬億元,居中部第二、全國第六;技術合同成交金額預計達1066億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近5000家,電子商務交易額1.7萬億元,均居中部首位、全國前列。
國家存儲器基地、航天產業基地、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項目等一批打基礎、管長遠、利全局的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武漢市經濟增速高于全省,對全省經濟的支撐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兩副”GDP合計占全省22%左右;“多極”發展取得新成效,十堰、荊門等地主要指標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進”的動能更加充沛
去年我省在綠色、創新、民生、質量上的發展的含金量進一步提高:17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5.6%,湖北創新指數全國第七、領先中部,高新技術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兩院院士數量、國家科技獎項等均居中部第一,全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均增長8.5%,與經濟增長同步?!叭ヒ唤狄谎a”取得新進展,查處“地條鋼”企業15家、產能180萬噸;關閉煤礦31處、產能207萬噸;全年預計為企業減輕負擔1100億元左右。
“好”的態勢更加突顯
發展質效穩步提升,資源能源消耗強度下降。生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河(湖)長制”實現全覆蓋,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落戶湖北。民生保障體系筑牢加固,全年脫貧91.7萬人,新增城鎮就業91.9萬人。
湖北經濟展現出的新氣質,為湖北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注入信心和動力。省發改委表示,今年我省將堅定不移推進質量變革、動力變革、效率變革,推動湖北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繼續邁進。
聲音
代表劉謙:把創新成果變成“金種子”
“世界上什么東西力氣最大?有人說是大象,有人說是獅子,這些答案都不對。世界上力氣最大的是種子。”省人大代表、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劉謙,昨日以小學課文《種子的力量》入題,闡述了他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
他表示:“我們不僅要成果創新,還要把這些成果變成‘金種子’,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一粒種子固然改變不了經濟浪潮,如果有100粒、1000粒、10000粒這樣的種子呢?”所以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讓這些高質量的技術創新,變成高質量的產業創新,推動新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委員孫文:推動實體經濟向“智慧型”轉變
省政協委員、楚天激光集團董事長孫文在昨日的發布會上,提出了關于推動湖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要推動實體經濟由‘汗水型’向‘智慧型’轉變。”孫文說,湖北經濟發展需要在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型升級上闖出新路子,要發揚工匠精神。
孫文表示,通過實施制造強省戰略,加快推進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著力提升湖北制造核心競爭力,湖北就能在新一輪制造業發展中搶占先機、贏得未來。
委員徐映梅:人人都要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主角
“提高工作質量和服務品質,人人都成為心目中的‘工匠’。”昨日在會場上,省政協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大數據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映梅提出建議。
她說,人是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支撐,也是動力變革的核心要素。有效激發人才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能為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在政策上堅持分類指導、按需培養,加快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隊伍,滿足湖北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人才需求。
在關于探討如何考核高質量增長效果時,徐映梅提出,必須樹立與高質量要求相適應的政績觀。扭轉過去唯GDP論的衡量標準,重點考核在高質量經濟發展進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與取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