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再學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系列重要思想論述(見《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使認識再提升,感受再覺醒,感悟再深刻—改善生態,重在思想自覺,貴在行動自覺,關鍵依靠你我,形成人人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生態環境好,幸福指數高。這是當今人們普遍渴望和追求的生活方式,更是各級政府全力履責的重要目標,還是現時的關注熱點。改善生態環境需要持續發力,筆者以為,生態的核心在于森林,關鍵在于植樹造林,重在念好“管、造、護”三字經:
生態環境重在管。管是管理、是手段。管好生態環境,需要行政、法律、經濟管理手段三法并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指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必須采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實干才能見效。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推進生態環境建設,首要的是明確各級黨政機關管理同責,既明責、更擔責,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執政理念和發展思維,切實擔負起屬地區域內生態環境建設總體規劃制定與實施、政策措施制定與執行、組織協調與監督落實之責,主要領導主管、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管、負主要責任,主管部門專門管、負重要責任,相關部門職能聯動、負相關連帶責任,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推行全管、真管、嚴管、共管,管住惡意破壞山林、開山炸石、亂砍濫伐、損害生態環境的人和事,做到科學管、依法管,管就管好、管到位,管出責任心、管出使命感,管出生態環境質效來。
生態環境貴在造。造是建造、是關鍵。生態以山水為載體,以樹木花草為主體。一山一樹,需要植樹造林;一花一草,需要種花養草。留種育苗是基礎,植樹種草是關鍵,早規劃、早安排、早行動,尊重自然規律,保證綠化時令不落空。秀水青山,是一種自然形態,更是一種人類文明境界。樹立把山當“田”種、把林當“命”待的生態建設理念,動員組織全民自覺參與,都來多植一棵樹,多來添一點綠,為生態建設出一份力、盡一份責。群山峻嶺造綠是生態,江河湖泊治綠是生態,街頭庭院植綠是生態,植樹植草,造林造綠,打造生態,才能形成生態好環境,需要人人動手。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全民植樹造綠活動,科學建造生態,合理打造環境,夯實生態基礎,扮靚美麗家園。
生態環境好在護。護是愛護、是目的。人類是生態環境的主宰者,既是生態保護者,更是生態享受者。保護好生態資源,就是保護人類共同財富。保護好原生態是基礎,目的是為了永續利用。愛護生態、珍視生態是明智之人、擔責之人。亂占亂挖、亂砍亂炸,損害生態、破壞生態是愚蠢之人、罪惡之人。生態是為人類服務的,給人類創造水源、供應氧氣和豐富物產,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生存發展條件。長期堅持把山水當“生命”來用心呵護,它才會源源不斷地反哺人類。我們都應該做愛護生態環境的有心人,在保護中科學利用,在利用中更加保護,千萬不能吃了祖宗飯、砸了子孫碗,弘揚“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生態道德觀,從植活一棵樹、護好一片林做起,做一個對自然、對自己、對歷史、對后人負責的擔當之人。人人都應細心呵護生態、精心愛護生態,同護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生態,共享美麗生態帶來的美好生活。
(英山縣政協 汪校鈴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