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部門統計資料表明,當前,中小學校園欺凌、暴力事件呈高發態勢和上升趨勢,其行為呈現團伙化,實施者呈現低齡化,并逐步演化成一大社會問題,受到各界廣泛關注。
一、中小學生滋生欺凌、暴力行為的心理因素
中小學生滋生欺凌、暴力行為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六個方面:
一是自私心理。一部分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扭曲,品德缺失、唯我獨尊,物欲橫流、利欲熏心,對中小學生的影響較大,自私、自我、自利心理在一部分中小學生中滋生、蔓延,而且快速膨脹。
二是炫富心理。一部分家庭,住豪宅、開豪車、花錢如流水。家長的“顯山露水”,誘發了一部分中小學生的炫富心理,他們坐豪華車、用品牌貨、著高檔裝,一副“高富帥”派頭、“白富美”形象。
三是嫉妒心理。在一部分中小學生中,學習成績差的,嫉妒學習成績優異的;家庭條件差的,嫉妒家庭環境優越的,朋友少的,嫉妒交往圈子大的。嫉妒心理極易誘發仇視情緒,滋生欺凌、暴力行為。
四是攀比心理。在一部分中小學生中,不比學習比穿戴、比條件,不比成績比闊綽、比派頭,比亂了心境、比出了怨氣、比壞了校園風氣。攀比心理必將引發對抗、敵視情緒,為欺凌、暴力行為埋下伏筆。
五是恃強心理。受影視作品和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一部分中小學生哥們習氣染身,在校拉幫結派、恃強凌弱,還經常與社會閑雜人員勾肩搭背、形影不離,一旦引發導火索,便會爆發欺凌、暴力事件。
六是效仿心理。由于國家相關法律調整,加之中小學校防范欺凌、暴力機制不健全,措施不完備,導致欺凌、暴力事件得不到快速、妥善處理,使得中小學生競相效仿,以威脅甚至武力方式解決糾紛。
二、校園欺凌、暴力問題頻出的主要原因
中小學校園欺凌、暴力問題頻出的主要原因是“四缺”:
一是學校德育缺失。首先,智育與德育失衡。當前,中小學教育仍然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怪圈,教書與育人不能并重,“學校以高考上線論英雄,教師憑學生考分評優劣,學生以錄取名牌比高低”是不爭的事實,素質教育僅僅是個方向和口號。其次,德育工作失策。中小學德育工作組織性不強、嚴密性不夠,品德教育、法紀教育等往往流于形式,沒有成為學校教育的系統工程,德育工作施之無良策、失之以寬泛。
二是家庭德育缺陷。首先,家庭教育偏頗。現在的城鄉居民家庭,基本是子女“一枝獨秀”,祖輩及父母給予孩子的是溺愛,關注的是考試成績,缺少的是做人教育,尤其是品德、法紀教育,造成家庭德育的缺位。其次,護短現象嚴重。一些中小學生的父母,看不見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面對學校和老師的批評教育,不是積極支持配合工作,而是極力袒護孩子,甚至指責學校、攻擊老師,導致學生心理扭曲、不良言行滋長。
三是社會教育缺位。首先,社會教育空缺。從小學到中學,學校教育唱主角,家庭教育為輔助,社會教育基本是空缺。尤其是中小學生的德育工作,沒有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完整教育體系和工作聯動機制,從農村社區到各級機關,無明確的組織機構、無有效的工作機制。其次,社會環境影響。一部分中小學生明辨是非能力不強,家庭暴力、社會暴力、影視暴力、網絡暴力游戲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得中小學生極盡效法之力。
四是處理手段缺乏。首先,處理問題失措。學校和教師面對“霸王花”、“霸王龍”學生,往往畏而遠之。因此,處理校園欺凌、暴力問題時,學校擔心社會聲譽,教師擔心打擊報復,導致校園欺凌、暴力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甚至無人問津、不了了之。其次,法律約束不力。從輕處罰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問題,滋生了中小學生的僥幸心理;對校園欺凌、暴力問題處理不及時、不徹底,助長了歪風邪氣。久而久之,問題愈演愈烈。
三、治理中小學校園欺凌、暴力問題的建議
中小學校園中的欺凌、暴力行為如果不及時治理,必將擾亂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必將導致中小學生畸形成長,必將導致社會風氣加速惡化。為此,建議如下:
一是強力推進中小學校德育工作。中小學校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樹立育人為先、德育為重的思想,加強領導、健全機構、建強隊伍、完善機制、強化責任,強力推進學校德育工作;應當把為人師表放在首位,切實加強師德教育和管理,應當以《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核心,切實加強中小學生的教育和管理;要健全完善綜合考評體系,加強師德考察、加強中小學生品行考評;要大張旗鼓地表彰師德先進個人和品學兼優學生,弘揚正氣。
二是大力營造風清氣正校園環境。中小學校要強化擔當精神,增強負責意識,切實開展系列教育活動,努力為中小學生成長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要在中小學生中認真組織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優良傳統教育、遵紀守法教育等為主要內容的思想品德教育,切實引導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要結合建黨紀念日、國慶節、建軍節、“五.四”、“六.一”、清明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中小學生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全面塑造中小學生的美好心靈。公安、城管等部門應當加大社會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加大網絡監管力度,努力營造文明、和諧、健康、安全的校園周邊環境。
三是著力營造尊師重教社會氛圍。各級黨委政府應當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利用教師節、勞動節等時間節點,對中小學優秀教師、先進德育工作者,尊師重教先進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共青團、婦聯等組織,應當組織開展相應的評選表彰活動,并通過事跡報告會、巡回展、專題片、文藝匯演等方式,搞好先進典型的學習、宣傳活動。農村、社區應當教育引導城鄉居民尊師重教,以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子女。各類媒體、網絡應當加大宣傳力度,全面報道教師隊伍中涌現的先進典型,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氛圍。
四是全力治理校園欺凌暴力問題。中小學校應當設立心理咨詢中心、配備專職心理咨詢教師,適時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引導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全面預防校園欺凌、暴力問題;應當建立學生、教師、家長三位一體的欺凌、暴力現象信息預警網絡,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介入處理,消除不良影響;應當建立學校、家庭、社區、警區四位一體的欺凌、暴力問題處置聯動機制,做到情況互通、及時聯動、及時處置。公安部門應當高度關注中小學校園欺凌、暴力問題,及時指導中小學校調處矛盾糾紛,制止違法犯罪行為,對縱容、插手甚至參與中小學校園欺凌、暴力問題的當事人予以嚴肅查處。
(鐘祥市政協 武永成 賀必威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