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村部分基層黨組織由于多種原因,成了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嚴重影響了“美麗和諧鄉村”建設,影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
一、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的表現
(一)服務意識和民主觀念差。部分村干部聯系群眾不夠,不知道群眾在想什么,也不清楚群眾想要什么。在解決一些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方面存在不公平現象,從而導致干群關系激化,群眾對村干部意見大,上訪案件不斷。從現實表現看,一些農村黨員及黨員干部身上的確存在民主素質不高、服務意識不強、缺乏民主習慣等問題。
(二)黨員隊伍建設難,基層黨組織萎縮。一是后備力量不足,發展黨員困難。大量有文化的農村青年外流嚴重,讀書升學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投親靠友掛出去一批,客觀上造成了農村發展黨員后繼乏人的狀況。有的多年不回村,給農村物色入黨積極分子人選帶來很大困難。二是農村黨員年齡普遍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有一個基層黨組織25名黨員中,55 歲以上黨員占85%以上,50 歲以下黨員僅有3 名,大專文化程度的黨員僅為10%,掌握實用技術的也不到10%。同時,從整體來看,全縣13589名農村黨員,45歲以上的有8154人,占60%;初中及以下黨員10872人,占80%。三是村支部書記配備難。由于農村黨員隊伍老化,造成村黨支部書記難選,很難適得其所。
(三)組織不團結,執政能力弱。組織不團結主要表現在村“兩委”班子爭權,村“兩委”之間村書記和村主任之間相互拆臺,形不成工作合力,在思想和工作上存在“兩張皮”現象。執政能力弱主要表現在黨員干部事業心和責任感不強,缺少辦事、創業的激情與本領。村級事務存在任人唯近、任人唯親、不公開、不公正現象,從而導致村黨支部的核心作用嚴重削弱。
(四)遺留問題多,干部業績少。大多數后進基層黨組織所在的村莊有很多遺留問題,有的村因三十多年前村“兩委”班子遺留問題造成村民矛盾,現村“兩委”班子也無法調解,從而導致涉事村民不斷上訪。當村民的期望長時間不能實現時,他們也對黨員干部工作能力產生了質疑,對組織失去了信心,對村里的工作表現出不關心、不支持的冷漠態度,使其工作開展難上加難。
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的幾點建議
一是建立充滿活力的村干部。拓寬選用渠道。要打破身份、行業、地域、職業等界限,采取內舉、外聘、近推、遠請等辦法,注重鄉土人才、在外創業成功人士、高校畢業生、復轉軍人、大學生村官等群體中選拔人才,確保所有的基層黨組織都能選到人、選對人、選準人。注重激勵保障。積極探索建立村干部激勵保障機制,
二是增強黨員干部的帶頭帶領意識。堅持從轉變黨員的思想觀念入手,強化黨性錘煉,提高素質水平,增強帶頭參與新農村建設、帶頭遵紀守法、帶頭弘揚美德等帶頭意識。
三是解決群眾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積極回應群眾的關切,切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四是筑牢基層黨組織的群眾基礎。積極探索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努力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建強陣地,搭建規范化的服務平臺。二是廣納英才,組建職業化的服務隊伍。三是創新載體,開展多樣化的服務活動。四是完善制度,建立常態化的服務機制。
五是夯實黨在基層的組織基礎。從嚴管黨治黨是解決黨內突出問題的重要手段,要堅決貫徹落實從嚴管黨治黨要求。堅持做到考核考黨建、評議評黨建、述職述黨建、任用干部看黨建,對管黨不嚴、治黨不力的黨組織及其主要負責人要考責問責、嚴格追責,確保從嚴治黨責任落實到位。
(南漳縣政協 鄭安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