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應對持續加劇的老齡化危機,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發展康養產業已成為百姓最迫切的期盼。康養產業是新興現代服務業,具有拉動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加快發展健康養老產業,積極融入國家級三峽康養試驗區,打造鄂西康養產業基地,對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一、興山縣發展康養產業的優勢與基礎
(一)生態環境優越。持續推進綠滿興山行動,建成生態園林縣城,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6%,形成“百花迎春,綠蔭護夏,紅葉映秋,松柏伴冬”的綠色生態景觀。主要水域達到國家地表水一、二類標準,常年空氣質量優良率97%以上,素有“天然氧吧”雅稱。興山氣候宜人,年平均溫度15.3℃,常年日照時數達1682.8小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人們企盼的“夢里老家、養生天堂。”
(二)旅游資源豐富。興山是王昭君的故鄉,昭君出塞兩千多年形成豐富的文化積淀,凝練出東方和平女神的精神,具有深厚文化內涵。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奇特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魅力無窮。4A級朝天吼漂流景、風景如畫的高嵐風光、萬朝山自然保護區、龍門河國家級森林公園,千姿百態的盤龍溶洞、湖光山色的古洞口庫區等旅游景點,與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和原始神秘的神農架連成一片,成為旅游觀光的“黃金走廊”,還有一批星級酒店和眾多農家樂,為發展康養產業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
(三)產業優勢明顯。境內高速貫通,高鐵開工建設,香溪河流域通江達海,鄉村公路四通八達,立體交通網絡逐步形成,全國往來興山方便快捷。通訊設施服務全市領先。醫療養生全面起步,縣鄉村醫療機構標準化水平達90%,各類養老機構7家,養老床位540張,每千名老人30張,醫養產業開始形成。境內蘊含著大量的白芨、金釵石斛、七葉一枝花、頭頂一顆珠等名貴藥材廣泛應用于養生。住房、交通、娛樂、食品、家庭用品、家政服務等生活成本低廉。民風淳樸,為人和善,孝老愛親等良好的軟硬環境,吸引大量“候鳥式”老人消夏暖冬康養,形成良好產業基礎。
(四)政策機遇難得。國務院先后出臺相關指導性文件,把康養產業確定為國家支柱型戰略產業,對康養產業政策的頂層設計。宜昌市政府把康養產業確定為新興先導型服務業,納入 “十三五”發展規劃,并明確了任務和政策措施,加大了工作力度,積極爭創國家級三峽康養試驗區,出臺了優惠政策等,為我們加快發展康養產業帶來前所沒有的發展機遇。
二、我縣康養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不到位,發展規劃滯后。相當一部分人對康養產業不甚了解,對康養產業重要性認識不足,普遍存在養老就是吃飯睡覺,看病吃藥的落后觀念,健康養老的意識普遍淡薄,習慣于居家養老。有關部門重視不夠,行動不快,規劃滯后,相關工作缺乏引領和指導,統籌和協同不夠,處于部門單獨行動,企業自由發揮的狀態,相關部門責任不清,任務不明,沒有具體的配套實施方案、任務清單、路線圖和時間表,不能滿足人們迫切要求,跟不上產業發展需要。
(二)缺乏政策扶持,資金投入不足。縣內沒有出臺康養產業發展的配套優惠鼓勵政策,國家、省、市已出臺的支持社會化養老的扶持政策宣傳不夠,缺乏配套措施。由于財力緊張,康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缺口大,加之養老產業具有投資大、回報周期長、風險高等特點,招商力度不大,缺乏政策支持,難以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致使全縣健康養老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特別是中高檔次的健康養老服務基礎設施缺乏。
(三)資源利用率低,產業鏈條松散。健康產業和養老產業沒有很好結合,發展模式單一。近幾年我縣探索開展了以公辦敬老院為主、民營養老為輔、日間照料和農村幸福院為補充養老產業發展模式,這些項目建設與服務范圍還是體現在初級階段,民間資金投入沒有積極性,大多設施簡陋、服務落后、內容單一、資源分散,康養體系還沒有形成。醫養、游養結合不緊,沒有針對性以養老為主發展醫療、旅游商貿休閑等相關產業。農村老年人自我服務、自我娛樂的功能減弱,無法滿足與日俱增的康養產業發展需求。
(四)康養隊伍薄弱,專業人才匱乏。全縣養老從業人員約240人,鄉鎮敬老院、幸福院負責人大部分為政府人員兼職,員工一般3-5人,40-60歲農村婦女和下崗失業人員約占90%,沒有接受管理、醫護康復、保健、心理等專業知識培訓,不能適應康養業發展的需要。高層次的康養管理、教育、研發、生產和貿易等專業人才匱乏,尤其缺乏具備養生、醫學、心理及旅游等相關專業知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五)輿論氛圍不濃,營銷手段落后。康養產業是一個新型產業,具有較強的行業特點,雖然需求很旺盛,但沒有引起廣泛重視,對康養產業研究不深,對外宣傳,普及知識,產業營銷工作滯后,大多數人還很陌生,普通大眾對其沒有足夠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聽說”的層面。康養產業主題宣傳和營銷推廣工作還有很大的差距。品牌推介力度不夠,品牌形象還沒建立,康養產業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還很欠缺,優質康養資源“養在深閨人不識”,豐富而優質的旅游、生態、醫療、文化、養生資源沒得到有效利用。
三、康養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與對策
(一)制定出臺康養產業發展規劃綱要,積極爭取進入國家級三峽康養試驗區。目前,我縣正處于康養產業發展的歷史機遇期,在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一定要積極爭取進入國家級三峽康養試驗區。要立足于“健康為本、產業融合、滿足需求”的理念,積極謀劃,科學編制《興山縣康養產業發展規劃》,對重點發展領域、重點建設集聚區做出前瞻性的統籌安排。要因地制宜,彰顯特色,突出山青、水綠、空氣清新,無污染生態特點,制定我縣康養產業建設與發展、管理與服務、運行與補貼、管理與監督的標準。對生態康養進行分功能合理布局,在開發中發展、在保護中利用,在挖掘中建設我縣康養產業。
(二)出臺優惠政策,扶持康養產業發展。按照“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市場推動”的原則,認真落實已出臺的相關政策,出臺支持企業在借貸融資、人才培育引進、稅收、土地供給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將養老醫療服務體系逐步納入社會福利建設專項規劃,增加財政投入,擴大康養機構規模,提高康養機構補貼標準。鼓勵民間資金進入康養產業,開放縣內市場,共建康養基地,做強做大康養產業。建立管理組織,加強工作協調,推進產業領域間的融合發展。
(三)突出醫養結合,完善產業鏈條。試行“公建民營、民營公補”模式養老服務體制,將部分公辦敬老院民用化,帶動公、民敬老院共同發展,力爭到2020年民辦養老機構達到300張床位,滿足日益增長社會化養老服務需求。探索建立“醫療+康復+養老”三位一體醫養結合模式,挖掘醫院醫療技術和床位資源,推行“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改造提升一批旅游服務設施,使其發揮在健康養老應有的作用,加快康養旅游產業項目規劃和實施,在主要旅游區建設適合老年人旅游的項目,增添必要老年設施設備,形成“健康旅游+食藥產品”的旅游老年商貿休閑產業鏈。大力發展我縣健康生態農產品、生態野生產品,建立起采摘、體驗、食用、醫療、觀光為一體生態康養產品。擴大交流合作。加強與國內外康養產業合作交流,抱團發展,互利共贏,形成區域康養產業集群。
(四)重視人才培養,加強康養產業隊伍建設。加強養老服務人才建設,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和業務水平。實行職業資格持證上崗制度,制定康養人才培養長效機制,根據康養產業發展的市場需求,有計劃地通過長中短期培訓,實現養老產業人員培訓和持證上崗率達100%,提升康養產業管理和專業人員的業務技能水平。采用公開招聘、考核招聘的方式大力引進實用專業人才,設置康養產業公益性崗位,補充增強康養人才隊伍。實行優劣淘汰管理,在發展康養產業中注重量的發展,也注重質的發展,實行管理考核、評定等級、星級發展管理監督模式,逐步實現養老服務人員職業化、專業化。
(五)加強宣傳推介,營造發展氛圍。圍繞興山特色,找準康養定位,推介宣傳口號,打響生態品牌。要體現“養老、養生、養心、養身”四個方面,突出“生態、水質、氣候、藥膳、綠色”康養產業的優勢,加大對外宣傳推介力度。全面挖掘縣域內風景旅游、人文地理、交通區位、生態文化中的傳統養生元素,進行打造、包裝推出。利用電視、報刊和網絡等現代媒介,推介一批康養宣傳語、宣傳畫冊、歌曲、微電影等精品力作,舉辦主題游報道、專題節目、節慶會展、康養論壇、網絡評選等特色活動,提升康養產業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打響康養品牌。完善信息平臺,探索“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完善信息平臺,強化信息化管理,發展老年電子商務,通過互聯網與信息平臺,與金融、護理、保險、教育、娛樂、旅游等多產業融合,形成新的產業體系。
(興山縣政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