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年的扶貧實踐看,多數真正貧困戶對扶貧工作是滿懷感激的。但鄉村權勢群體侵占據扶貧資源,優親厚友,以大戶欺小戶,以大姓欺雜姓,將不符合扶貧條件的家屬、親友納入扶貧范圍,享受低保待遇。扶貧工作中的這些問題深刻反映了當前扶貧工作的復雜性、艱巨性,需要我們反思和改進,把好事辦好,做到事成心順。
從扶貧調研和查處的扶貧違紀情況看,少數群眾對扶貧工作不感恩、不認可,沒有充分的獲得感,或者期望值過高、過嚴,分析起來有如下原因和類群:
1、扶貧政策被濫用,沒有做到精準扶貧、扶貧精準。
有的地方把扶貧低保政策當作平衡利益、化解矛盾的手段,把老上訪戶、退職村干部、好逸惡勞者納入低保,讓群眾認為扶貧沒有扶準,異化為扶刁扶懶,傷害了純樸群眾的感情,產生不良示范效應,認為誰刁誰懶誰得好處,把社會風氣扶壞了,對扶貧工作產生負面評價。有的扶貧措施不切實際,起點過高,過于理想化,追求光鮮好看,用對待正常農戶的理念制定扶貧方案,貧困戶難以勝任,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失敗虧本,被扶群眾產生抵觸情緒。有的干部對扶貧工作不上心,沒有設身處地地考慮貧困戶內心感受和長遠發展,對貧困群眾缺少真情實感,認為貧困戶水平低、能力差、溝通難,沒有貼近農戶實際,量身定做的扶貧方案,簡單給農戶辦個低保,完成扶貧任務,農戶參與度不高,認為自己享受的是國家政策,扶貧干部并沒有做多少工作,自然不會感恩。扶貧異化為簡單的救濟,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和扶貧初衷。
2、扶貧信息不齊全,識別手段落后,監督不到位。
大量農民外出務工經商,有的經年不回,老少留守。鄉村組織只能通過訪問其留守的家人、電話調查等方式收集扶貧信息,準確率低,有的農民在外買房購車、經商辦廠,鄉村并未掌握,誤納入扶貧范圍,讓左鄰右舍不認可,不信服,被扶助者也不在意、不感激。貧困戶識別雖有公示環節,但公示地點都設在村委會,農村青壯勞力大多外出經商,老少留守,很少有人到村委會,也很少有人關注較真,基本處于無人監督狀態。監督舉報電話也是村委會干部的,決策、監督集于一體,群眾怕舉報后遭報復,不敢舉報,舉報了,村干部也不會自己糾正自己,達不到監督效果。
3、國情教育宣傳不夠,群眾對扶貧宗旨不了解、不理解。
有的群眾認為國家已很富有,扶助自己是應該的、必須的,是享受國民待遇,甚至認為扶助得不夠;有的好逸惡勞、鉆扶貧政策的空子,有地不種,有工不打,收入保持貧困線下,沒有進取精神和脫貧意愿,躺在貧困窩里不肯出來,靠扶貧養著,扶貧干部勸說教育,無動于衷,缺少自尊、自重、自強通過自身奮斗脫貧的精神,甚至認為只要不脫貧,就得養下去,受扶得理直氣壯,自然不會有感恩之情。
4、弄虛作假,騙取扶助待遇。
有的弄虛作假,用假疾病證、假殘疾證、假收入征、假工作證騙取扶助資格,干部群眾明知有貓膩,但其證明是權威部門出具的,也無可奈何,只好按扶貧政策給予扶助,竊賊不會感謝失主,這類人當然不會有感恩之情,其他群眾自然不會滿意。有的鉆政策空子,把青壯勞力單獨立戶,余下的老弱病殘另做一戶,人均收入自然低于貧困線下,騙取扶貧待遇,享受各種補貼,靠扶貧政策養著,自己不盡贍養義務,造成極壞示范效應。
扶貧工作是實現全面小康,確保不漏一人的必經重要途徑,黨和政府花了巨大精力,投入巨額資金,卻因為我們的工作不深入、不細致換來了群眾的不滿意,雖然人數很少,但影響極壞,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與反思。如何做到激發群眾脫貧激情和內在動力,做到扶得起;如何改進工作作風、創新方式做到扶得準,有很多工作要做,特提出如下建議:
1、要加強扶貧工作監督檢查。
應用大數據開展惠農政策落實情況監督檢查,對領導干部及家屬、村干部及家屬、財政供養人員等“三類”重點對象進行追繳清退,查處曝光,讓群眾看到扶貧工作公平正義。必須加大檢查力度和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檢查范圍,細化檢查方案,突出檢查重點,把不符合扶貧條件者徹底清理出去,做到精準扶貧。
2、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改進工作方法。
加大扶貧工作公開透明程度,對貧困戶信息、扶貧方案措施、項目資金使用等情況,采取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評的“四民”工作法,并跟進公示。公示地點上要到村民趕集的集鎮,下要到各村民小組,還要通過短信、微信等現代通信手段,將基本信息發送給在外務工經商村民代表、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監督舉報電話應上提一級,設立鄉鎮級舉報投訴電話,便于村民舉報監督,防止出現村級壓制舉報,打擊報復的現象,防止村干部、宗派房頭勢力操控扶貧資源,濫用扶貧政策的現象。
3、強化扶貧宣傳,耐心教育引導。
教育黨員干部,扶貧工作重點,是針對處于貧困線下的困難群眾,通過政策扶持、技能培訓、扶貧救助等方式使困難群眾脫離貧困,一個不少,實現全面小康。是雪中送炭的工作,不是錦上添花,不是普惠制,不能“利益均沾”。在國家不是很富裕的條件下,必須集中有限的資金和精力,實行精準扶貧,確保全面小康目標任務實現。分散不得、發散不得、侵占不得,任何組織和個人一經違反,必須清退、必須追究;教育廣大群眾,有限的扶貧資金、資源是黨和國家站在關愛民生、關愛弱勢群體角度和高度,動用國家和社會力量,對困難群體的扶助救助,是一種傾斜和關愛,應當知恩圖報,受恩不忘,要借扶貧的大好時機乘勢而為,奮發進取,改變自身貧困面貌。政府扶貧要扶志,群眾受扶要立志,切實發揮干群雙方的作用,樹立雙方脫貧的信心和決心,重塑貧困群眾的尊嚴和自信;對自身具備脫貧能力的貧困農戶,經群眾評議認定后,一方面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脫貧方案,另一方面要限定政策扶助期限,邊推邊引,幫助農戶克服依賴思想,產生緊迫感,樹立自我脫貧意識,逐步實現自食其力,脫貧致富。
4、深入細致、循序漸進、設身處地、講求實效。
除自然條件引發的集中連片貧困外,其他地區的貧困戶多是因為殘病瘋傻造成的,多數內心脆弱、情緒敏感、缺乏自信、能力低下,扶貧切不可急于求成,追求所謂特色亮點,而應循序漸進,特別要注意心理撫慰,信心培養,形成共識。一步一個腳,制定力所能及的扶貧方案。
(民盟黃陂工委 王四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