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域旅游”被正式寫入2017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成為這份報告的新詞之一。3月12日,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部長通道”上表示,目前游客旅游模式已從景點旅游轉變為全域旅游,需建立適合全域旅游時代特點的現代旅游治理機制。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部長公開發聲,再次將全域旅游推向社會視覺焦點。
全域旅游簡而言之,就是將以往傳統的單個景點,通過規劃旅游線路,打造旅游走廊,形成旅游片區,是由點到線,由線及面的優化升級,對優化產業結構、強化旅游效應、促進致富增收有著重要意義。隨著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和經濟物質條件的大幅改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再是奢望,外出旅游成為了家常便飯。與此同時,消費者對旅游景點的質量內涵、外在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縱觀近幾年湖北旅游產業發展歷程,涌現出了麻城、英山、遠安等一批優先發展全域旅游的縣市區,呈現出了雨后春筍,千帆競發的大好態勢。但是,在快速發展、高位突破的同時,也略顯一些不足,有待完善。本文以遠安為例,重點分析當前縣市區基層在全域旅游戰略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建議。
一、遠安縣情
遠安地處鄂西北,屬宜昌轄區,為軒轅黃帝正妃嫘祖的故里和楚文化的發源地,國土面積1752平方公里,轄6鎮1鄉、102個村、15個居委會,人口20萬人,是全省唯一整體不對外開放縣。遠安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為74.48%,森林蓄積量398萬立方米,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4.1%。境內擁有華中地區最大的丹霞地貌群和被稱為“湖北的雅魯藏布江大拐彎”靈龍峽。
該縣經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打造了以鳴鳳山道教文化旅游為招牌景區,金家灣生態露營公園、翟家嶺古村落、武陵峽風景區等為主打景區,美麗金橋、董家花海等為輔助景區的系列旅游片區,實現了全縣是景區、處處是景觀、村村是景點的全域旅游氛圍。
二、短板不足
近幾年以來,遠安通過明確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出臺全域旅游實施意見、敲定五年行動規劃、多方調研考察、鼓勵民間投資等系列措施,在旅游產業發展、群眾致富增收上,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改觀。但是,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凸顯出短板和發展瓶頸:一是戰略規劃囿于地理環境和財政收入因素,在全盤規劃和長期規劃上不夠具體,不夠深入;二是旅游項目與其他民生項目、產業發展融合度不高,存在重復投資、各行其政的問題;三是缺乏產品影響力,滿天繁星,但缺一輪皓月;四是安全監管不夠到位,個別旅游項目存在安全隱患。
三、意見建議
放眼全局,目前我國正處于產業調整、改革轉型的加速期,全域旅游戰略作為新型產業,前景廣闊、效益深遠、利國利民,我們必須正視不足,強化舉措,彌補短板。
一是抓好多規合一,增強空間布局的深度謀劃。實現全域旅游發展規劃與相關規劃的深度契合,基本實現今后五年旅游開發建設項目與相關規劃無縫對接,重點確保旅游項目合法合規落地建設。進一步完善全域旅游空間布局,突出旅游發展主軸,建成全域旅游風景廊道,并做出亮點和特色。進一步做實“四個組團”的鄉村旅游片區,逐步打造既有山水特色又有人文生態旅游的微度假勝地。
二是抓項目建設,增強全域旅游的多點支撐。從項目規劃、項目落地、項目推進、投入運營四個方面分門別類實施倒逼推進。加大原始生態旅游項目開發力度,以綠色生態為主線,健康養生為重點,游覽觀光為基礎,著力謀劃一批、建設一批天然旅游景點。注重景區與游玩的結合,增加游玩設施,添加娛樂元素,打造集景區與游玩于一體的旅游景點。加快落后陳舊賓館改造、鼓勵建設高標準現代化賓館,優化景區外在服務品質,提升服務水平。大力挖掘建設歷史人文景點,將人文與旅游融為一體,提升景點分量,引進大客商進行投資開發,吸引游客旅游觀光。
三是抓創A創建,增強全域旅游的核心競爭力。以全域旅游發展戰略為抓手,推進A級景區創建工作,夯實全域旅游的發展基礎,充分發揮國字號品牌效益,增強品牌影響力。加大對景區投資力度,鼓勵指導投資商對4A級景區進行升級改造,提升景區實質內涵。結合地方實際,推動鄉村旅游景點優化設計,添加旅游廊道,輔助商業特產,將景點連線成片,提升景區魅力。開展旅游名鎮、名村等創建活動,推動鄉鎮農村創建省級旅游名鎮,創建省級旅游名村。
四是抓安全監管,增強全域旅游的綜合治理能力。針對全域旅游、大眾旅游時代的新特點、新要求,構建全覆蓋、無死角的安全監管、行業管理體系,按照在建項目、景區、賓館、旅行社四大類別,簽訂安全生產責任狀,壓實企業的主體責任、地方政府的屬地管理責任和各部門行業綜合監管責任。認真抓好建設項目營業前的綜合驗收工作,重點抓好涉水項目和風險較大旅游項目的日常監管,兜住旅游業發展的底線,構建與全域旅游業態發展相適應的旅游安全和行業監管體系,不斷完善旅游監管模式,提升全域旅游的綜合管理水平。
(遠安縣政協辦 江華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