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級政府結合貫徹落實中央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積極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農村公路建設得到加強。截止2016年底,襄陽市襄城區117個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基本解決農民群眾出行難和農產品及農業生產物資運輸難的問題。但是,農村公路建設、管理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農村公路建設財政補助標準低,建設資金籌集難度大,村集體負擔重。過去,按照3.5米寬的鄉村公路建設標準,建設一公里農村公路大約需要資金25萬至29萬元,而上級每公里補助資金僅為10萬元,多出的部分需要村集體自籌。然而有很多村集體經濟基本是空白,自籌部分加重了集體的負擔。二是建設管理機制不健全,重建輕養、只建不管的問題依然存在。隨意挖掘路基、破路引水、亂堆亂放、占路為市、超載行駛等現象屢見不鮮,侵害路產路權事件時有發生,農村公路安全暢通正經受嚴重的考驗。特別是鄉村道路路肩被挖問題突出,許多地段沒有錯車位,且道路與農田有50公分的高差,翻車傷人現象時有發生。加之養護管理模式不規范,養護人員安全意識不強且經常缺位,部分路段時常出現失管現象。三是經費投入與政策扶持保障不到位,劃撥的經費遠不能滿足治理農村公路的環境衛生。
為此,建議:
一是盡快落實上級關于每公里補貼標準由10萬元提高到20萬元、路面寬度由3.5米拓寬到4.5米的政策,對于缺口部分由區、鄉兩級政府統一協調,采取村里籌一點、社會捐一點、政府補一點的辦法予以解決,盡量避免集體經濟空白村因興修道路背上沉重債務。
二是鼓勵村集體靈活籌集民間資金,動員有實力的企業家回鄉捐資修路回報社會。
三是加強農村公路工程建設過程中的質量監督管理,嚴把建設質量關和工程驗收關,落實工程質量監理責任制。
四是加強農村公路路肩培護,按照公路兩邊不低于50公分的培護標準規范落實。規范和完善農村公路標志標識的安裝;加大對隨意開挖路基、破路引水、打場曬糧、亂堆亂放、占路為市、超載行駛等侵害路產路權現象的管理和處置力度,加快鄉村道路錯車位建設解決錯車難問題。
(襄陽市襄城區政協委員 崔聚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