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再一次提及深化“放管服”改革,著力打造最后“一公里”,堅決除煩苛之弊、施公平之策、開便利之門。放管服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從多點多部門的行政審批1.0,到單點多部門的2.0,再到單點單部門的3.0,經歷幾輪的大刀闊斧的改革,釋放了不少政策紅利,但還是存在著提交資料繁多、證明多、跑腿多、辦事難的問題。因此,要真正實現審批公開透明快捷高效,還得借助智慧城市建設的東風,搭乘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平臺,利用信息大數據,形成“網上辦事為常態,網下辦事為例外”的行政審批4.0。
目前行政審批3.0核心是將行政審批權相對集中,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審批,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路,一定程度上極大的提升了審批效率,但還目前還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是仍存在信息孤島。各職能部門間仍然是各自為政,信息不通,導致奇葩證明頻出。雖說經過近年的努力,類似于“我媽是我媽”的證明是不多見了,但是辦事必開證明的“傳統”還在。比如,國家的助學金申請,學生除了成績優異外,還得填寫《助學金申請表》《貧困生家庭信息表》等等,從社區到街道到區民政局再到學校,至少蓋四次章。即使現在政府各部門門好進、臉好看、事好辦,且正好辦事人員都沒有開會、沒有外出培訓,沒有下鄉等等特殊情況,對文化程度不高的大部分貧困生家長來說也是一個耗時耗力的“難事”。
二是部門權力分割不透明,導致辦事難。由于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動態過程,有些審批事項的審批、主管、監管部門不透明且變化較大。比如說同屬一個部門的事項,分行政許可、行政確認和服務事項,行政許可劃轉至審批局,行政確認和服務事項仍由原單位辦理。對于辦事群眾來說,很難區分一個辦理事項到底是行政許可還是服務事項。例如會計證,考試主管部門、發證年檢是財政局、繼續教育是老年大學、會計機構代理審核是區審批局。普通群眾很難憑“生活經驗”判斷辦事到底是找哪個部門。
三是在線政務服務使用率不高、滿意率不高。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表明,中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為2.39億,僅占網民的32.7%;政府微信公眾號、政府網站的網民使用率為10%,政府微博和手機端應用的使用率為6%。在線政務服務的滿意率為48.5%,其中非常滿意的占15.6%,比較滿意的占32.9%,一般的占29.5%,還有4.7%和3.5%的用戶比較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換句話說,只有近半數的網民對在線政務服務感到滿意,大部分門戶網站、政務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的更新不夠及時,功能不夠完善,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建議進一步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勠力同心實現行政審批4.0:
一、加大力度推動建立政務信息公共平臺。將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政務信息云平臺當做政府部門的一號工程。進一步整合政府部門數據資源,特別是跨地區、跨部門和跨層級的數據互通和信息互聯,實現政府部門數據共享、流程優化、業務協同和適度開放,建設自上而下的政務云數據和政務云服務平臺,打通政府部門之間、政府部門與企事業單位之間的數據壁壘,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同步傳送,從而真正告別“白紙黑字的證明時代”。
二、進一步創新在線政務服務,使其更加簡便、透明、高效,令民眾能用、想用甚至愛不釋手。堅持問題導向和問需導向,使其各項功能更貼近用戶需求,使民眾能夠及時便捷地獲得需要的信息資源和服務功能。
三、進一步推動公眾參與,并加強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民眾是在線政務服務的客戶,對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最有發言權。應鼓勵民眾參與在線政務服務的設計和體驗,使民眾同政府合作完善相關功能。一些互聯網企業推出的微博、微信和手機應用端等公眾平臺,具有很強的衍生性和拓展力。政府部門應“借力”和“嫁接”這些平臺,推動政務服務在“兩微一端”得到最大程度的應用。
(武漢市新洲區政協常委 項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