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入,武漢市在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完善網絡建設、拓展服務功能等方面積極推進,醫療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但是,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在體制上、政策上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一是資金投入不足,發展滯后。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由社會組織主辦的占大多數,靠基本醫療取得收入維持正常運轉,社區健康教育、建立社區居民健康檔案等根本無能力去落實。二是社區衛生服務站硬件設施落后。設備老化環境有待改善,現時絕大部分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儀器設備仍是傳統的三件套(電筒、聽診器、血壓計),難以滿足群眾的診療需求。三是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人才不足,缺少全科醫生,醫務人員隊伍水平普遍較低,存在知識結構老化的問題。四是轉診制度很難落實。“雙向轉診”存在“下轉難”的實際困難,從社區醫療中心到大醫院,患者大多樂意接受,但要求患者從大醫院轉到社區接受康復治療,則很難做到。五是醫保政策還不完善。醫保政策雖已逐步向社區傾斜,但力度還不夠,多數參保人員還是傾向選擇環境更好、設備更先進、資質更強的大醫院就診。六是公共衛生服務職能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公共衛生的保障對象重常住居民,輕流動人口,缺乏為流動人口提供服務的工作平臺;重急性病、傳染病,輕慢性病、非傳染性疾病。
為此建議:
一、堅持政府主導,保證社區醫療的公益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政府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的具體體現,必須使社區衛生服務系統成為獨立于醫療競爭領域之外的公益性和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
二、保證社區衛生服務的經費投入。建立穩定的籌資和資金投入機制,多渠道籌資,積極吸納社會團體、慈善機構或個人的捐助。要轉變醫療行為與個人利益直接掛鉤的辦醫模式。
三、逐步落實社區醫院首診制和雙向轉診制度。逐步建立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制度,大中型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協作。
四、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培訓全科醫生和社區護士為重點,全面提升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確保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改革用人制度,改善社區醫務人員的福利待遇;建立對醫務人員提供上門服務和跟蹤服務的數量、患者滿意度調查等績效考核機制;建立由二、三級醫院及專業防治機構專家為社區醫務人員培訓、指導、會診的定點、定時制度;鼓勵社區志愿者、醫學高等院校在校生,通過相關技能培訓后參加社區衛生義工服務。
五、逐步完善社區公共衛生服務職能。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為群眾提供預防保健等公共醫療保障。
(武漢市蔡甸區政協委員 李 皋 謝文昌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