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與保證。當前山區農村專業技術人才相當匱乏,引進難、培養難、留住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呈現出青黃不接的“斷層現象”,嚴重地制約了農業科技、農村醫療衛生及文化教育等事業的發展,應當引起各級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專業技術人才總量匱乏,且逐年流失,不適應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山區農村幅員遼闊,對技術人才的需求較廣,鄉村一級水利基礎設施較多,但是山區農村具有執業資質的工程技術人員較少,無法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的需要,客觀上導致一些鄉、村水利基礎設施無法正確運轉,效益較低,隱患較大。山區農村專業技術人才的流失,嚴重制約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二、農村專業技術人才結構不合理,執業分布差異過大,層次偏低,難以承擔農村工作的重任。農村技術人才存在失衡現象,職稱比重失衡,低級職稱遠超過高級職稱,大學文化的技術人員明顯偏少,而且大部分高文憑都是靠函授、自考獲得,所獲得學科文憑與本人技術業務的關聯度不大。
三、引進難、培養難、留住難問題,已成為農村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一大瓶頸。引進難,山區農村屬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業基礎薄弱,缺乏引進高新技術人才的有效載體和平臺,加上工資待遇低,工作條件較差,對人才吸引力不強,愿到鄉鎮、村基層去的,就更是鳳毛麟角,加上取消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制度,鄉鎮一級專業技術人才更是青黃不接;難培養,由于缺乏經費,農村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往往只能靠自身磨煉及業務部門少數幾次辦班,人才的技術含量難以得到快速、有效的提高,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周期較長,難以高質量地為農民群眾提供醫療、衛生、教育等服務;留住難,由于農村工作辛苦,報酬待遇較低,難以構成人才的“聚集效應”,許多技術人員經過一段時間煎熬,技術相對成熟后,就開始謀劃跳槽,涌向發達地區工作,農村實際成為技術人才鍛煉成長的一個基地。有的大中專畢業生之所以愿意選擇在農村呆一段時間,大都是為了打基礎,取得《教師證》、《醫療執業證》等各項資格文書,然后另做打算。
農村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正確對待,并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決,切實為山區農村和諧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是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和“為民服務”的兩種觀念。農村技術人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地方農村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
二是推行“編制優先”、“以情引智”等政策。作為經濟欠發達的山區,在人才引進上往往不具備有高薪、住房等優厚報酬上的吸引力。
三是實行“降低門坎、就地取材、下派鍛煉”等方法。根據山區農村實際,調整過去那種動輒要本科、大專學歷的人才選育辦法,降低門坎,采取聘用制,將優秀中等專業畢業生選拔到農村基層技術崗位去磨煉。
四是打破資歷及身份界限,放手鼓勵人才發揮作用。對待優秀人才,及時放到合適的崗位去鍛煉提高,達到“用好一個人才,開拓一片天地”的目的。
(興山縣政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