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月25日,湖北日報全媒體演播室,代表委員們參加訪談。左一為主持人陳會君,左二起分別為何偉軍、翁新強、朱敦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張朋 攝)
民生訪談
訪談嘉賓:
何偉軍 省政協委員、三峽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翁新強 省人大代表、大學生村官、十堰市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湖北關村黨支部副書記
朱敦堯 省人大代表、“千人計劃”專家、武漢光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持人:陳會君
人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揮人才第一支撐作用。要讓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價值充分體現,推動科教創新優勢加速轉化為核心競爭力、發展驅動力。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接下來這一年,湖北將如何搭建更大的舞臺,讓各類人才盡顯才華?發揮人才第一支撐作用,還有哪些難點、痛點,亟待破除?1月25日,湖北日報、湖北日報網、湖北日報客戶端等,邀請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進行了全媒體直播訪談。
關鍵詞:制度環境
政策有溫度,人才創新創業有激情
主持人:《政府工作報告》里,總共8處提到“人才”。釋放人才創新紅利,制度環境是關鍵。如何進一步在體制機制方面搭建平臺,激發人才活力?
何偉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落實科研自主權,賦予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下放科技成果處置權、使用權、收益權,實行股權期權激勵。
科研人才的科技創新是有時效性的,只有變成產品,走向市場,才能讓科研投入保值、增值。今年,省教育廳等五部門聯合下文,進一步擴大和落實高校自主辦學權,里面有很多人才體制機制的創新,給了高校更多自主權。為讓深閨大院里的科研成果產生社會經濟效益,我們三峽大學鼓勵教師用科研成果在外面入股。另外,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校正在建立孵化基地,準備拿出50間房子供學生創業,即便創業失敗了,也不要緊,關鍵是在人才的成長中,種下這顆創新、創業的種子。
朱敦堯:去年,全省開展“我選湖北”計劃,武漢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計劃”。我們作為武漢市的高新企業,充分享受到了這些政策紅利。2017年,公司新招聘員工250名,其中就有110多名是留漢就業的大學生。要讓這些大學生愿意留、留得下,還可以進行一些深層次改革。比如降低個人特別是家庭稅負,隨著二孩政策放開,家庭承擔開支增加,可以探索建立以家庭作為個稅核算單位。
城市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人,要讓人才分享城市發展的紅利。前不久,武漢市公布2017年經濟成績單,武漢GDP進入全國同類城市前十。工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醫療保障水平呢,是不是也進入全國前十?如果這些“軟件”也強起來了,人才沒有后顧之憂,會更愿意全心全意扎根武漢。
翁新強:《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實施“三鄉工程”,引導工商資本、技術、人才更多流向農村。這幾年,省里對返鄉創業青年有很多引導政策,如產業扶持資金、貸款優惠政策、創業比賽獎勵,一批批年輕人在政策的引導下扎根農村,極大推動了農村發展。創業創新本身有風險,在城市較好的環境里,都會面臨很多困難,何況到窮鄉僻壤?人才返鄉方面,希望政策能有更多突破。比如,武漢市實施“三鄉工程”,推進登記制度改革,放寬租賃空閑農房作為住所(經營場所)的登記條件,對租賃農村空閑農房創業的,給予多重政策優惠和資金獎勵。
關鍵詞:服務基層
讓人才往一線流動,也讓一線人才留得住
主持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海外優秀人才引進倍增計劃,推進“我選湖北”計劃,培育更多“湖北工匠”……這是對各個類別的人才引進、培養給出了建議。各種類型的人才聚集到湖北,實際上基層是最需要人才的,如何引導人才向基層、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崗位流動?
何偉軍:電影《焦裕祿》中,為留住農技員,焦書記拖著病痛的身子趕到火車站,最終感動了農技員。焦書記留才的故事,充滿情感力量,對當今做好人才工作仍有借鑒意義。全國高校“雙一流”建設正在進行,三峽大學也迫切需要一批高端拔尖人才。我們主要采取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環境留人四種方式。同時,我們鼓勵教師到一線去、到企業去、到鄉村去,服務基層經濟社會發展。
朱敦堯:《焦裕祿》里的農技員,是基層人才的典型,他們不計個人得失,扎根偏遠地區,心中有大愛。我們光庭公司也努力倡導這種大愛,傳遞給員工一份對事業的熱愛和忠誠,我們不炒房、不搞金融,踏踏實實做實業、搞研發,引導員工樹立不浮不躁、追隨內心、忠于事業的價值追求。
我們還大力引進高端人才,開展“楚才回流”工程,到沿海城市、美國硅谷等地引進湖北籍高端人才回鄉創業,同時運用股權激勵,讓人才與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共謀發展。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將必發于卒伍。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重要,暢通人才上升、流動通道也同樣重要。我們企業在選拔管理干部時,十分注重是否有銷售、研發一線的履歷,也注重將優秀苗子送到銷售、研發一線去歷練。
翁新強: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重在“引心”。建議在全社會大力宣傳人才扎根邊遠地區干事創業的先進事跡,營造鼓勵基層人才干出事業、支持基層人才干成事業、幫助基層人才干好事業的良好社會氛圍。不僅要把人才引到基層,關鍵還要實現“才盡其用”,注重用才和培養開發并重。
關鍵詞:市場作用
“放管服”改革,給用人單位更多自主權
主持人:創新驅動,根本靠人才驅動。人才流動又在一定程度是市場化行為。如何發揮用人單位主體作用,激發市場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翁新強:實現人才引進的效用最大化,就得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突出“適銷對路”原則,比如,搭建“政府+中介+企業+人才”的立體化引才網絡。另外,人才評價可以更加多元化,推動第三方專業化機構評審評價,著力培育專業化的人才評價機構,還可以打造社會化的評審專家隊伍,保障評價結果的公平性、獨立性和權威性。
何偉軍:“放管服”改革是人才管理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我省對80所高校下放職稱評審權,高校自主開展評審,自主發文辦證,自主使用評審結果。這是發揮用人單位在人才評價中的基礎作用和主導作用。去年,三峽大學開展了首次職稱評審。“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為不斷提升師資力量水平,我們的人才評價標準可以更高,也更多考慮到學校發展實際。
朱敦堯:人才屬于企業,更屬于全社會。一要注重人才的再培養、再教育。企業要承擔人才培養的主責,依托企業平臺為社會造就大批可用之才。我們創立公司的同時,也創辦了職業培訓學校,讓員工們既接受實踐工作的打磨,又在技術方法、理論前沿上不斷更新。同時,我們大力鼓勵員工深造學習,考取各類資格認證。正是這種機制,使我們研發團隊能夠一直緊跟技術潮流,取得大量專利,在不斷迭變的智能汽車和智慧交通領域保持領先。企業之間,有條件還可以探索合作培養人才。例如,我們公司就將很多研發人員送往日產、日立、華為等大企業學習,開展聯合培養。
二要對人才流動秉持開放態度,支持人才合理有序流動。人才的外流也會伴隨企業文化、影響力的輸出。有序的人才流動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技術融化,推動整個行業的繁榮發展。硅谷之所以能夠成為創新創業圣地,人才有序流動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