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鄙硖幟撠毠砸痪€的我,品讀《梁家河》這本承載著“大學問”的書,又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感悟。它既讓我追溯偉人足跡,汲取人生智慧,又進一步激勵我扎根基層,當好一名富有泥土味、人情味、書香味的扶貧干部。
泥土味?!澳_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边@是扶貧干部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青年習近平在上山下鄉的時代洪流中,來到貧窮落后的梁家河插隊。不滿16歲的他有過困惑和不適,但是習近平沒有氣餒,轉變觀念、調整心態,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主動接受艱苦生活的磨煉,邁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成為地地道道的梁家河人,得到了當地干部群眾的認同和接納。回憶起去年初我剛來到房縣高橋村駐村時,語言交流、生活習慣、工作方式等不適應,總感覺和村民之間有隔膜,雖然能寒暄幾句,卻算不上是“自己人”,多數人還是把我們當成上級派來的干部,以為待個年把就走了,建立不起深厚的感情。對此我認真反思,貧困戶貧困的原因千差萬別,扶貧更有宏觀和微觀的概念,扶貧干部若不奔波于田間地頭、不穿梭于農家小院,又如何知曉貧困戶的致貧因素?“喊破嗓子”不如“俯下身子”,打開老百姓心理防線的通行證就是腳踏實地到群眾中去,讓大家聞到扶貧干部身上的泥土味兒。高橋村村民何勇元是精準扶貧戶,身患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病,恰巧又遇上疫病導致家中牲畜都死了,老人家心情十分低落。獲悉這一情況后,我多次到他家與其話家長里短、進行鼓勵疏導,幫助他堅定發展產業信心。另外,還把他暑期在家貪玩不認真學習的孫女,安排到我們組織的“中小學生暑期培訓”“土城青訓營活動”等多個智志雙扶活動中,解決了老人家的后顧之憂。
人情味。心在哪里安放,人就會在哪里綻放。從《梁家河》到國家領導人,感受最深的就是習總書記與群眾之間淳樸深厚的感情。插隊時與農民一起同吃同住,重活累活搶著干,離開以后還時刻關心著老鄉們的疾苦,自己掏錢給村民看病,節日給村民們送來生活用品和禮品。成為黨的核心、軍隊統帥、人民領袖后還記掛著梁家河的鄉親,多次給村民們回信。讀懂了習總書記與百姓的深厚情誼,我明白不是群眾不愿與你交朋友,而在于你有沒有真心跟他交朋友;不是群眾不跟你講感情,而在于你首先有沒有傾入真感情。被譽為“全國脫貧攻堅模范”的第一書記黃文秀,經常笑著幫鄉親們打掃院子或到廚房幫忙洗碗,用勞動的方式心貼心拉近關系,贏得認同;扶貧干部張渠偉,六年堅守扶貧一線,帶著帳篷在扶貧一線,被鄉親們親切稱為“帳篷局長”。做有“人情味”的扶貧干部,戰斗在農村一線,就應向習總書記,向扶貧楷模們學習,與貧困戶打成一片,幫助他們不怕煩、不怕難。與貧困戶像親戚一樣坐在一起聊家常,引導邊緣戶對脫貧攻堅正確認識理解,讓村民真正感悟到國家的關心關愛,把扶貧干部當成自己人,可傾訴、能溝通、好交流,也能化解很多隔閡。
書香味。學習《梁家河》,就是要學習總書記“人生在勤,不索何獲”的好學求知。不管白天干活多累,總書記總能挑燈夜戰,讀書到深夜,常常臉被煤油燈熏黑,連吐得痰都是黑的。為了借一本書,總書記步行十幾里地。到四川學習沼氣的時候,總書記還不忘把路邊好的對聯抄寫來細細品味。無論是政治、歷史、文學,總書記廣泛涉獵,刻苦鉆研。作為扶貧人,我們應該有“學不可以矣”的精神,肩負著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幫助改善民生、幫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幫助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重任,更需要不斷汲取知識,熟悉農村工作,解決農民問題,才能推動農村的發展,助力脫貧攻堅。今年以來,我們駐村工作隊員積極參加了省政協辦公廳組織的各類有關脫貧攻堅的會議,聽取省政協秘書長、機關黨組書記翟天山同志和省政協副秘書長、機關黨委書記周向陽同志的政策解讀和對工作隊的要求,并常態化參加縣視頻工作會議和鎮村工作會議,目前工作隊已召開了8次業務學習會和黨小組會,集中學習了習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講話精神、“兩會”精神和各級會議精神,堅定全體隊員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信心。
脫貧攻堅是習總書記心里最牽掛的一件大事,40多年花的精力最多的是扶貧。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能夠親身經歷脫貧攻堅偉大事業,我倍感榮幸、也倍加珍惜。我將再次細細品讀《梁家河》,從中汲取養分,不斷堅定自己扎根基層,務實苦干的信心決心,用赤誠之心和滿腔熱情扛起擔子,讓火熱的青春在脫貧攻堅一線淬煉,書寫無愧于人生的時代篇章。
(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辦公室 李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