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分享的主題——《讀萬卷書、看萬張圖》。在我看來,圖書一詞,地圖與書籍是不可分割的,好比喝咖啡會加點砂糖或牛奶。前面3位同志分享了讀一本書的心得,講得非常棒!我換個角度,從讀書、看圖與工作的方法上,交流三點體會。
在中華經典中找到歷史方位,我們從哪里來。歷史回答了我們是誰、我們來自于哪的哲學命題,地圖則幫我們定位了心中的坐標。始皇嬴政一統的天下有多大,漢武帝設置的張掖、武威、酒泉、敦煌“河西四郡”地名沿用至今,唐太宗開創的南北兼跨的盛唐版圖今天在哪里,答案在地圖中。我非常推崇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譚其驤老先生主持編撰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書中收錄了36幅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地理版圖。如果用幻燈片把地圖播放一遍,會發現中國從混沌莽蒼蒼中的一個原點發展壯大、而又不斷變化,形狀從四方、啞鈴、大三角、秋葉海棠到雄雞一唱天下白,走出了黑暗的舊中國。與這本書相識,是緣于中華書局出版的《史記》,那是十幾年前讀大學時買的,由于時間較長,書頁都已經變了顏色,當我在第91卷《黥布列傳》中讀到:九江王宜騷淮南之兵渡淮,日夜會戰彭城下。彭城是今天江蘇徐州。當時,腦海中第一反應,江西九江離徐州有1500里之遙,何又稱淮南呢?地圖冊給了答案,秦漢時期的九江郡,其治所在安徽北部的壽縣。故此,才能日夜會戰于徐州城之下。
在紅旗飄揚中指明前進方向,我們到哪里去。在我辦公室里放有一本劉統先生寫的《北上:黨中央與張國燾斗爭始末》,該書曾借給機關領導和在座的屠晶靚、劉丹看過。書中主要講述了從1935年6月,紅一、紅四方面軍在懋功(今天四川小金縣)會師,到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甘肅會寧的經過。書中涉及川西、甘南的許多地名,比如:制定松潘戰役的兩河口會議,堅持組織統一的蘆花會議,強調政治團結的沙窩會議,確定行動方向的毛兒蓋會議,陳述北上方針的俄界會議,以及攻打包座、翻過臘子口、休整哈達鋪……一一對著地圖讀完《北上》。長征初期,毛澤東團結張聞天、王稼祥,爭取周恩來,通過遵義會議確立了其在黨內的領導地位和正確軍事路線。在川西甘南這片區域,黨中央對張國燾揮師“南下”、召集阿壩會議、另立“偽中央”等錯誤政治行徑開展了堅決斗爭。今天,歷史雄辯地證明,毛主席力主“北上”是英明正確且富有遠見的戰略抉擇,北上抗日,入駐延安,創建陜北革命根據地,逐步確立了毛主席在黨內的領袖地位,確定了黨的正確路線方針。以史明鑒,今天最重要的是要樹立“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始終擁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帶領我們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政治協商中腳踏實地工作,我們要做什么。時下,通訊發達、交通便利,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客觀上的時間碎片化讓我們很難像大學時代那樣,拿著一本書在圖書館里呆上一整天。聽書就成了一種時尚,許多人下載了喜馬拉雅、蜻蜓FM在手機上。我也是,喜歡用喜馬拉雅聽民國歷史。聽書固然好,但文字閱讀不可或缺。當讀一本厚厚的名著成為奢侈時,不妨換個思路,將一本書變成一篇文章,選擇一本由若干篇獨立且完整的文章編輯成的書,一天一篇,日積月累。同大家分享一個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每天推送一篇主打文章,并配有許多地圖,有城市規劃、交通線路、人口流動等經濟社會生活,有山川地形、河湖水系、森林濕地等資源分布情況,有同一地區、不同時期的生態環境變化對比圖,幫助我從另一個維度來研究當下的工作內容。得益于此,前幾年為領導外出活動做方案時,會與周秋露、錢波等對著地圖協商調研線路。現在,辦公室給彭軍、楊玉華2位副主席匯報活動安排時,會帶上一張地圖,配合進行情況介紹。在此基礎上,總結了“由遠及近、一線成串、減少重復、閉環高效”的16字口訣,活動做到精心謀劃、精準實施、精細服務,確保協商履職圓滿完成。
交流了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要做什么的三點體會后,最后,再分享一句話:祖國壯美秀麗的萬里山河,縱然不能踏遍萬水千山,也要在萬卷千圖中,領略萬姿千態,看遍萬紫千紅。
(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辦公室 王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