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收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或談話要點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印發了。還沒來得及仔細閱讀,就已經喜歡上封面的淡雅設計。和前兩卷一樣,封面印刷簡單而精美,依然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頭像,笑容親切而可敬,祥和中透著篤定,自信中展示出一種定國安邦的力量,讓我受到莫名的鼓勵。很想看看總書記講的話,再去感受那平實的“習語”中蘊涵的豐富而深邃的思想、啟發心靈的力量,畢竟系統地看和平時零碎地學不一樣。
一、“人民至上”
貫穿于全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總書記深厚的人民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來自于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必須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一切國家公職人員“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學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我對黨的宗旨、初心、使命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我認為,堅持人民至上,首先要像總書記那樣培育愛民、為民的情懷和高尚的品格。習近平同志早年在陜北梁家河下放時,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建立了濃厚的感情,從那時起就樹立了為民做實事的信念。這個信念,在總書記的治國理政中始終不渝。面向未來,面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我們要向總書記學習,涵養共產黨人心底無私的胸懷,培育敬民如父、愛民如子、為民服務的情懷。在政協相關服務履職中,堅持把人民政協為人民作為永恒的理念。在黨員進社區工作中,把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當好群眾的貼心人和服務員。
其次,始終對人民群眾心存感恩、心懷敬畏。黨的歷史上,人民群眾極大地支持了黨領導的武裝斗爭,正如陳毅同志所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人民群眾是共產黨人的衣食父母。我們黨發展為現在這樣一個擁有9000多萬黨員的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唯因其主張和行動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擁護。“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應謹記“黃炎培之問”里包含的歷史規律,時刻居安思危。
第三,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救治最吃緊的關頭,黨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英明決策,果斷調集全國340多支醫療隊馳援湖北、武漢,4.2萬名醫護人員白衣執甲,逆行出征,用盡一切辦法,不放棄每一個病人。在社區防控陣地,我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社區工作者舍小家、顧大家,不懼風險、堅守一線,直到“清零”“解封”。短短幾個月時間以最小犧牲和代價奪取了疫情防控的最大決定性成果。“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相比,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證明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無比正確。
二、“最大底氣”
我們黨一切為了群眾,也一切依靠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在書中強調指出,“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我們黨得到了中國最廣大人民支持和擁護,中國沒有一種政治勢力能夠取代中國共產黨”。
總書記何以有如此的自信?我理解,首先,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為民情懷、執著的為民理念正在產生巨大的示范效應和強大的凝聚力量,赤子之心贏得眾志成城。原因除了總書記的身份,還有總書記集高尚的品格、寬廣的胸襟以及“萬山千山只等閑”的風度于一身的人格魅力。其二,焦裕祿、孔繁森、吳天祥、沈因洛、張富清等許許多多共產黨人滿懷感恩心、報國志、愛民情,時刻踐行黨的宗旨,讓黨旗在人民心中更加鮮艷。 其三,樹立并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補齊民生短板,讓人民群眾得到越來越多的實惠,群眾的歸屬感隨著幸福指數攀升。其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以作風建設為全面從嚴治黨破題,正風、肅紀、懲貪,“打虎”“拍蠅”“獵狐”,黨風、政風、社會風氣極大好轉。正所謂“得罪千百人,不負十三億”,人民群眾拍手稱快。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如果一個政黨的理想、信念、宗旨與人民利益高度契合,那么這個政黨就沒有理由不充滿自信。我們看到,當疫情在武漢肆虐的時候,有看客、說客、質疑者、媚外者,但更多的是逆行者、堅守者、志愿者、奉獻者,政協機關離退休干部自發創作多篇詩詞聲援戰“疫”,自媒體上正能量的傳播漸漸形成雄健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于人民群眾對黨執政的信任,對中國治理的信心。
三、“我將無我”
三卷中有一篇文獻,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3月在會見意大利眾議長菲科時講的一段話:“這么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愿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正是總書記對人民踐行初心、為國家鞠躬盡瘁的宣誓。短短的話深深地感染著我,讓我由衷欽佩,值得我終身學習。首先,要學習總書記對事業的責任擔當精神。“為官避事平生恥”。一個崗位就是一份責任,一份責任需要一份擔當。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習近平總書記為國為民夙興夜寐,殫精竭慮。僅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就先后同60多個國外政要和國際組織領導人通電話、通信和會面,傳遞中國信心,展示大國擔當。其次,要學習總書記對工作的精益求精理念。對事業的責任擔當要體現在工作中的精雕細刻和精益求精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的建設,提出了全面從嚴治黨方略,要求我們時時、處處、事事從嚴,嚴是常態,不放過針尖大的窟窿。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脫貧攻堅,提出并踐行精準脫貧理念,強調要做到扶貧對象精準、措施到戶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把精準貫穿于脫貧攻堅工作之中。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強調要通過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增長的穩定性、發展的均衡性、環境的可持續性、社會的公平性,讓發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翻閱《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處處可見總書記對事業對工作孜孜以求的精神。最后,要學習總書記對初心一以貫之的執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作為黨員,不管身居何處,都要始終不忘黨的奮斗目標,不忘根本利益和當前利益,不忘疫情和汛情疊加下國家和群眾的困難。無論做什么工作,都要做有情懷、有境界的人,那就是“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我體會,無論在什么崗位,無論是否身居要職,上心和不上心、主動擔責和被動承擔、滿足于“做了”和追求“做好了”所體現的目標導向、花的時間精力、履職盡責的效果都會不同。老干工作是平凡的工作,但老干部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做好老干工作使命同樣光榮,責任同樣重大。面對機關一百多位離退休干部職工,需要我們具有強烈的擔當和奉獻精神。當我追求更高并真的做到更好的時候,就有一個“無我”的感覺,我愿時時做到有這樣的狀態。
(省政協辦公廳離退休干部處 王曼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