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研讀了《習近平在廈門》一書,那些曾經與習近平總書記共事或交往過的親歷者以口述回憶的形式,真實還原和再現了習總書記自1985年6月從冀中平原的農業縣河北正定,來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福建廈門,擔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直至1988年6月調任寧德地委書記,三年間,與廣大特區建設者并肩奮斗,開啟了一系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環境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等生動實踐,取得豐碩成果的成長歷程。他在廈門留下的科學理念、寶貴經驗,至今仍指引著這座城市破浪前行。
讀完這本書,我被習總書記的領導風范和遠見卓識深深折服,被他的為民情懷和優良作風深深打動。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情節,都直擊我的心靈,讓我深受啟迪、深受教育。
一、要樹立遠大的理想
書中提到,在1985年11月市委常委的組織生活會上,習總書記說:“我來廈門工作,用孫中山先生‘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來勉勵自己,地位變了,作風不能變。”當時的廈門經濟特區正在初創時期,要發展還面臨著許多挑戰,習總書記心懷夢想,腳踏實地,本著發揚優良工作作風,立志做大事的初衷,探索推動了一系列甚至在全國都具有開創性和前瞻性的改革舉措,積極探索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道路,大力推進生態環保工作,注重保護和傳承歷史文脈,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
立志是一切工作的前提。無論我們身處什么崗位,都要胸懷抱負,樹立遠大的理想目標,高舉理想信念的旗幟,點亮人生前進的航標燈,矢志不渝地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要積極投身于新時代人民政協事業發展中去,腳踏實地,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出發,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二、要堅持主動地吃苦
書中有一位受訪者張宏樑當年是廈門大學的一名學生,回憶起對他做人影響深遠的,就是習近平同志多次講到的要“自找苦吃”。習總書記曾多次跟他說,自己把“自找苦吃、為老百姓做事”作為第一信念。“盡管會有很多坎坷,每天都經歷不同的挑戰,除非身體不行了,除非不讓我干了,只要沒有這兩種情況,我都會堅定不移走下去。”當他得知張宏樑剛從預備黨員轉為正式黨員,還擔任了廈門大學經濟系團總支副書記后很高興,說:“好!年輕人就應該要求進步,積極入團入黨,利用一切機會鍛煉自己。要艱苦樸素,要自找苦吃啊。”習總書記曾親口對書中另一位受訪者呂拱南說:“我的價值觀、人生觀來源于我的家庭,來源于我在陜北艱苦地方上山下鄉,來源于勞苦大眾,所以我就選擇走從政為民的道路,不會走別的道路。”所以他現在能非常堅定地說“不忘初心”,他不是激情之下說出這樣的話,而是有著深厚家庭根源、社會實踐根源的,這些使他能夠堅定地全心全意為人民大眾、為振興中華而奮斗。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我們要學習總書記不畏艱辛,能吃苦,愛吃苦,主動吃苦的精神,把有苦吃當作機會,堅持多學多干,在困苦中磨礪成長、在苦累中干事創業,在苦干中提升自我價值。要勇于承擔難事,不能專挑見效快、出成績的事情做,要在不露臉的位置、不出彩的工作中磨煉自己的耐力、韌性,在默默無聞、埋頭苦干中掌握真本領。
三、要培養務實的作風
習總書記說過,“我們一切工作,都要落實到基層。我們一切工作,基層最重要。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是第一線,也是前線,也是火線。”習總書記在廈門工作時的秘書王太興接受采訪時,談起在總書記身邊工作的感受說,他做事有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極為認真,從不敷衍塞責、馬虎怠慢,更不空喊口號、說說而已。他做事之前一般都要做一些調研工作,提前想好能不能干,一旦決定了就一定要做好。習總書記在廈門工作的點點滴滴,處處體現了他求真務實、扎實細致的工作作風。他一到廈門就“上高山、下海島”開展調研工作,第一站就選在很落后的農業縣同安,切實解決群眾所想所急所盼,現在的同安,獲得了“美麗鄉村”的稱號,已基本擺脫了貧困。他深入軍營村挨家挨戶拜訪了解村里貧困落后的狀況,要求村里多種茶、多種樹、多種果,為村民脫貧致富指明發展方向。他堅持調研先行,領導制訂《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提出的“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充分展現了他對大勢的把握能力和遠見卓識。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社會主義不是喊出來的,是實實在在干出來的。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所創造的奇跡,靠的就是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翟天山秘書長多次強調,年輕干部的成長進步,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實干。我們要堅持以實干為立身之本,“擼起袖子加油干”,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細、做精、做到位,為人民政協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省政協辦公廳活動中心 肖慧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