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民政協植根于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于近代以后中國人民革命的偉大斗爭,發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光輝實踐,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近期讀了《從統一戰線人民政協到協商民主》這本書后,對此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從統一戰線人民政協到協商民主》是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駐會副主任陳惠豐多年來的論文合編,分關于統一戰線問題研究、關于人民政協和協商民主問題研究和人民政協、協商民主講課錄三輯,系統梳理了統一戰線、人民政協和協商民主的發展歷程,就當前人民政協理論和實踐若干重難點問題作了深入解讀和闡釋,從中能讀出人民政協的初心和使命,能讀出人民政協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獨特優勢,能讀出做好新時代人民政協工作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所從來,思所將往。從“三三制”民主政權到“五一口號”推動1949年首屆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各民主黨派宣布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紀元,也標志著我國的多黨合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可以說,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成立政協時的初心,是包括各民主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各界人士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是人民政協這一制度安排和政治組織最本質的特征,是人民政協事業發展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證。
71年來,人民政協不斷探索前進。新中國成立后,作為國家的重要政治機構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繼續存在和發揮作用;改革開放后,人民政協確立為實行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機構,“作為政治協商機構作用從統一戰線組織中區分出來,并且與寫入憲法的國家政治制度聯系起來”;十八大后,作為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人民政協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具有獨特優勢。
一是實現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最本質的特征,人民政協在國家治理中發揮作用的根本前提是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也需要人民政協這一制度安排和政治組織來實現。71年前,人民政協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號召下創立的。71年來,人民政協為鞏固黨的全面領導創造了有益政治環境,通過人民政協的各項工作,把黨的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傳遞到、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層面,不斷鞏固各民族、各階層、各群體擁護黨的領導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把更多的人團結在黨的周圍。
二是新型政黨制度的合作優勢。政黨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政協作為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機構,發揮著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重要職能,為社會主義新型政黨制度的運作以及政黨合作提供了制度平臺。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人民政協這個平臺實行多黨合作,避免了西方政黨無序競爭下的社會分裂和動蕩,達到了協調關系、匯集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共治共享的目的。
三是專門協商機構的智力優勢。人民政協作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機構,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織部分。政協人才薈萃,具有智力密集優勢,對經濟社會發展往往有著獨到的見解,是推動經濟建設和教育、文化、科技等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政協在協商中把各界力量凝聚起來,圍繞改革發展穩定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在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開展廣泛協商,可以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四是聯系廣泛的組織優勢。國家治理現代化,根本目的就是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政協作為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秉承人民政協為人民的宗旨,囊括了我國各黨派團體和各界代表人士,與社會各界有著密切的聯系,具有聯系廣泛、位置超脫、下通各界、上達中央的組織優勢,為各族各界群眾有序參與各層次管理和治理機制搭建了平臺,提供了多元化訴求理性表達的制度渠道,在團結各界人士、凝聚各方資源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動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
制度優勢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也是我們的底氣和信心之源。新時代人民政協必須更加積極地融入到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去,不斷增強當好專門協商機構成員的基本功,鞏固發展優勢,完善制度體系,抓好隊伍建設,推動人民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辦公室 劉丹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