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詩詞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結晶,它用生動簡練的語言將千百年來人們的生活、思想、文化、政治等凝練其中。袁行霈先生所著的《好詩不厭百回讀》選取了50余篇中國古典詩詞,從字、詞、典故和句子入手,一步步帶我們走進詩詞歌賦的世界,一點點帶我們重歷先人們的心路歷程。這些詩詞或樸實、或華麗、或清新、或沉重、或縱情山水、或豪情壯志,真正讓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隨著近年來我國國力日漸昌盛,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實用主義的思維方式似乎更為廣大民眾所采納,類似傳統文化等非實用型知識常常被人束之高閣。想想我自己也是大學畢業以后再沒主動學習過詩詞歌賦。這次有幸拜讀到袁行霈先生的《好詩不厭百回讀》一書,更加讓我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傳統文化、經典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更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奠基石與加速器。
首先,傳統文化的學習能幫助我們修身養性、立志高遠。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有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后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詩詞都表明了古人將國家和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博大胸襟和隨時愿為祖國付出一切的堅定決心。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要傳承與發揚中華民族這千百年來勇往直前、不懈奮斗的斗爭精神,時刻將自己的言行舉止與國家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知榮知恥,不枉做一名共產主義的接班人。
其次,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提到要加強文化自信建設,十九大報告中也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由此可見,文化自信的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文化自信的建設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歷經了無數次的風風雨雨,無數次的朝代更迭,而這些變故與困難都沒能阻斷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文化自信不是喊出來的,是在實實在在的發展中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為我們的傳統而驕傲,我為我們的文化而自豪,我愿用自己畢生的激情與努力去推廣、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自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世界各國優秀文化一道造福人類”的殷切囑托和美好祝愿。
(省政協辦公廳行政處 張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