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讀趙碩剛先生所著的《讀懂中國經濟:格局、周期與趨勢》時,我始終帶著雙重思考:既嘗試以觀察者的身份,解碼中國經濟的“格局—周期—趨勢”邏輯鏈;又以法律工作者的視角,探尋法治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同頻共振,尤其關注湖北作為“中部之中”在國家經濟戰略中的定位與實踐路徑。
格局之辨:從“全國一盤棋”看支點建設產業基因。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絕非簡單的地理概念,而是國家經濟版圖中的功能定位。書中通過國民經濟循環基本狀況、主要經濟指標演變等方面分析中國經濟基本面時,湖北的產業結構恰好構成生動注腳。以汽車產業為例,湖北聚集了東風汽車等龍頭企業,2024年全省汽車產業營收規模突破萬億,為經濟穩增長發揮了“壓艙石”作用。在光電子信息領域,湖北“光芯屏端網”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產業規模邁入萬億元級。這種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雙輪驅動”,凸顯了湖北在全國經濟格局中不可替代的支點價值。
周期之策:在波動中把握支點建設法治韌性。書中指出,周期波動是經濟系統的自我調節,關鍵在于識別周期位置并采取適應性策略。對湖北而言,2023年,傳統鋼鐵、紡織產業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影響,部分企業面臨訂單下滑、成本上升壓力,而當年1—8月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卻同比增長16.3%,全年營收邁上4000億元臺階。這種“冷熱交織”恰是周期分化的典型表現。
作為法律工作者,我關注如何通過法治手段增強經濟韌性:《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提出“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這為湖北應對周期波動提供了法治指引。
實踐中,湖北近年推行的“涉企行政合規指導清單”“柔性執法‘四張清單’”等,幫助企業在周期下行期“輕裝上陣”;針對新興產業的“沙盒監管”模式,為周期上行期的創新活動提供法治緩沖帶。這種“分類施策、剛柔并濟”的法治實踐,讓湖北在周期波動中展現出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趨勢之向:以法治思維錨定支點建設未來坐標。湖北支點建設是一個長期命題。書中基于國際經驗提出的經濟結構服務化、創新驅動主導化的趨勢啟示我們,從“支點”到“戰略支點”的跨越中,要為創新驅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這是湖北需要重點突破的領域。建議推動《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修訂,明確職務發明權屬、科研人員權益分享等規則;建立重點產業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機制,在汽車、光電子信息等領域設立專業仲裁中心;加強新經濟形態法律風險預警,針對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等新業態提前制定合規指引。這些法治舉措,既是對書中提出的長期增長需依賴制度紅利這一觀點的呼應,更是湖北支點建設的戰略儲備。
合卷長思,作為政協委員,我們既要像書中那樣用數據說話、用邏輯分析,也要以法治思維破解發展難題;既要關注產業經濟指標,也要思考規則是否公平、預期是否穩定這一法治的基礎。期待更多委員以書為橋,將讀書所得轉化為建言所據,共同書寫湖北支點建設的新篇章。
〔作者系湖北省政協委員、北京中倫(武漢)律師事務所權益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