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朱光潛先生《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少了年輕時對人生哲理的獵奇,多了對前輩叮嚀的共鳴。先生以朋友的身份,用溫厚懇切的筆觸,與青年暢談讀書、動靜、選擇等人生要義,不訓誡、不居高,卻悄然鋪展出一條精神成長之路。當我們將這份穿越時空的叮囑置于湖北“奮勇爭先、建成支點、譜寫新篇”的奮進征程中再作體味,便會發現,先生所倡導的沉潛讀書之風、動靜相宜之道、修身立業之志,正與今日荊楚大地對青年一代的期許深度契合——既需腳踏實地的定力,亦要開拓進取的銳氣。
先生在第一封信里談讀書,說“你如果在讀書中尋出一種趣味,你將來抵抗引誘的能力比別人定要大些”。且看湖北,從光電子產業到新能源汽車集群,其蓬勃動力正源于一代代青年“讀透書、用好書”的執著。實驗室里,青年科研人員埋首數據,將論文寫在湖北的產業賽道上;企業車間里,年輕工程師捧卷鉆研,將理論轉化為持續優化的實踐方案。先生說“讀書好比探險”,湖北的發展正需要這群敢探險、能鉆研的青年,以知識為基,推動“湖北制造”向“湖北智造”堅實躍升。
先生還說青年要“從根本上做功夫”。放眼當下,有青年扎根茶園,以數字化技術賦能傳統種植,讓荊楚好茶香飄萬里;有青年投身工業園區,潛心向老師傅學習精密制造,將“湖北產”零件做到全國領先。恰如先生警示“讀書做學問不能學時髦”,湖北的發展亦容不得“一陣風”的浮躁。青年唯有在技術攻關、基層服務、產業深耕中沉心靜氣,將“根本功夫”做深做實,方能使湖北的“支點”立得穩、撐得牢。
讀先生《談動》《談靜》的信,深感荊楚青年當在“動”中干事創業,在“靜”中沉淀思考。青春最可貴的,正是那份探索未知的勇氣與永不停歇的熱忱。而今日的湖北,恰為這份熱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沃土。青年們更應把握當下,將個人的“小目標”融入湖北發展的“大藍圖”,勇敢去闖、奮力拼搏,把奮斗的足跡深深鐫刻在荊楚大地上,為湖北支點建設貢獻最澎湃、最鮮活的青春力量。
先生同樣提醒我們,要從“靜”中領略心界的空靈。發展不僅需要速度與激情,更需要定力與遠見。我們既要搶抓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歷史機遇,以敢闖敢干的銳氣投身建設熱潮,也要沉心靜氣,深入思考如何實現行穩致遠。正如先生所言,青年“眼光要深沉”。這深沉的眼光,不僅要看到湖北“工業重鎮”“交通樞紐”的硬實力,更要珍視并守護好“綠水青山”的生態底色,自覺傳承荊楚文化的精神根脈。唯有動靜相濟、內外兼修,方能讓湖北發展的步伐走得更穩、更實、更可持續。
合上書,窗外的武漢長江大橋車流不息,城市的燈火璀璨依舊。先生期許青年顧到自己、勿隨世俗,我更盼荊楚青年既能堅守“把事情做扎實”的初心,亦能勇擔“讓湖北更強”的使命。我愿與青年同行,將先生的教誨化為行動:青年以青春智慧勇立潮頭,我們以半生經驗托舉護航,同心聚力,讓湖北在中部地區崛起的壯闊浪潮中,真正成為支撐國家發展的“強支點”。這既是對先生殷殷囑托的回應,亦是我們這代湖北人對這片熱土最深情的告白。
(作者系湖北省政協委員,武漢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協會會長、中乾立源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