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紅安縣金沙社區裴家田小組,迎面而來的泥土氣息,清新撲鼻。
不久前,紅安縣政協委員下沉社區時,收集了不少居民的意見建議。其中,對道路改造的需求極為迫切。
該區域常住人口192戶,共836人。“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據金沙社區干部祁衛華介紹,前些年,因為縣里改造紅安二橋,原本橋梁承載的通行壓力幾乎全部繞道裴家田,使得道路破損嚴重。
于是在該縣政協組織委員開展調研和可行性論證后,一場現場協商議事會在裴家田召開,政協委員、社區居民代表與縣直相關單位負責人面對面商討,從不同角度提出意見建議,一起制定了《美麗城鄉裴家田建設方案》,并按照方案依次改造。

如今,裴家田主干道和巷道補破460平方米,刷黑8300平方米,另在主干道兩側,還新鋪設了860平方米的火燒板。在社區文化墻上,展示著居民共建共享幸福家園的成果。
近年來,紅安縣政協堅持“辦點、擴面、提質、增效”八字方針,持續推動“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走深走實。
紅安縣城關鎮似馬山社區許家移民新村位于縣城周邊,雖然村改社區有幾年了,但是在人居環境整治上一直難以追上縣城社區的標準。
在了解到居民訴求后,紅安縣政協組織委員現場調研,一場以“提升人居環境,共建美好家園”為主題的協商活動順利進行。

村民代表、下沉社區市縣兩級政協委員暢所欲言,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圍繞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展開激烈討論,“希望能把路兩旁的綠化帶建起來”“把公廁建起來,這樣既美化了我們新村,又方便了在村做事的工人和外來客人”。
村干部和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對大家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了現場回復,當場梳理了新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重點任務。此外,協商一致同意建立居民共同管理制度,每家輪流一個星期,負責環境基礎監督管理工作。
在“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中,紅安縣政協主席會議成員分別帶領六個工作專班,深入13個鄉鎮(場、處)政協委員活動組和19個社區委員議事室,以普通委員的身份下沉到基層,帶動委員與居民面對面交流,實打實協商,以更務實的方法來推進“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
在此基礎上,在更寬闊的時空來推動擴展“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覆蓋面。紅安縣政協通過暢通黨政點題、政協選題、委員薦題、群眾出題等多種方式,征集176個議題,在全縣19個社區規范提升了多能合一的議事室建設。除了縣政協委員下沉外,該縣24名市政協委員也統一就近就便下沉村(社區)。
基層協商沒有“圍墻”、不設門檻。華家河鎮陽臺山村的“一線協商·共同締造”委員議事室,圍繞華格里項目進入道地黑化、1.3公里的村前溪溝改造、自來水管網等各項建設,開展系列協商活動。如今,這里已成為和美鄉村示范點、網紅打卡地、全國第一批森林康養基地;城關鎮長渠社區圍繞公園二期工程建設、通組公路黑化、金沙湖濕地公園入口通道環境治理提升、思源廣廈停車場建設等常態開展協商,目前治理項目全部完工,方便了居民出行,并為居民提供了休閑娛樂場所,受到一致好評。
在紅安縣鄉鎮或村(社區),在企業車間或農家院落,“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有效延伸,協商議事帶來的新變化隨處可見?!案兄x社區一線協商這個平臺,實實在在地解決了我們出行難的問題”,看到不足一個月就順利解決積水問題的棉紡小區居民艾志鵬說。
協商議政由“精英協商”向“大眾協商”轉變,從“縣鄉協商”向“基層社區(村)協商”延伸,紅安縣政協組織委員從“請群眾到政協協商”,到“沉下去與群眾商量”。紅安縣政協主席張鳳珍表示,“我們將持續用好‘共同締造’理念和方法論,為‘一線協商’注入源源活力,推動‘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向縱深推進,在賦能基層社會治理中傾政協之力、盡政協之責、展政協之為”。
(紅安縣政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