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西縣政協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協“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安排部署,推動委員下沉一線,引導群眾積極參與,促成了一批聚人心暖民心筑同心的好事實事,不斷推動“一線協商”深度融入“共同締造”,為鄖西加快建設“綠色低碳先行區、全域旅游示范縣”貢獻了政協智慧和力量。
一是發揮平臺基礎作用。依托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和社區(村)黨群服務中心,按照“九有”標準,建立委員工作站27個,村級協商議事室170多個。在人群相對集中的庭院、廣場、納涼點等建立協商議事亭(院)等200多個,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協商活動。鼓勵引導有意愿、有條件、有影響力的政協委員以個人名義或特色品牌冠名設立委員工作室,組織開展協商活動。協商議事平臺全面延伸到鄉村、庭院,讓群眾感到“政協離自己很近、委員就在身邊”。
二是發揮群眾參與作用。探索了以“五個堅持”為重點的群眾參與“五共”的實踐路徑,即:堅持拓寬渠道、深耕一線訪民情、知民意、聚民智,推動決策共謀;堅持以委員“五進”活動(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進學校)為載體,帶動群眾投工投勞、出資出力、讓地讓利,推動發展共建;堅持發揮委員監督作用與群眾參與村級設施維護和村級事務管理相結合,推動建設共管;堅持用好政協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車”,讓群眾對項目建設、發展成效和“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效果進行評價,推動效果共評;堅持協商于民、協商為民,維護保障群眾利益,推動成果共享。如,關防鄉沙溝村通過組織群眾和政協委員開展“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協商形成了民主決策“一約四議”制度、垃圾分類“兩類四分法”、民宿改造“一宅兩門”等典型做法,極大促進了村務管理、環境整治、和美鄉村建設,該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湖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
三是發揮委員主體作用。按照“全員入站、就近就地、發揮專長、綜合搭配”的原則,將市、縣237名政協委員全部編入鄉鎮委員工作站和社區(村)協商議事室參與一線協商活動。如縣政協委員梅堃針對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在觀音鎮劉家灣村建立委員工作室開展直播帶貨,免費為農戶售賣桃子、雞蛋、蔬菜等農產品300多萬元。去年以來,縣政協委員累計參加“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900多人次,走訪群眾2.2萬多人次,收集社情民意信息80多條,為群眾辦實事好事1200多件。
(鄖西縣政協 梅兵 談太鋮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