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上旬,鶴峰縣政協在五里鄉南村村洞口驛站,召開院壩協商會,共商商議古遺址古茶園保護對策。
五里鄉南村村是恩施州唯一入選萬里茶道申遺名錄的遺產點,境內保存著數量眾多的古茶園、古水井、古渡口、古驛站、古茶莊、古碑刻、古橋梁、古茶道等重要遺跡,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何把這些珍貴的遺產保護好?鶴峰縣政協邀約縣文化旅游局、縣文化遺產局、縣茶葉中心、縣財政局、縣科經局、縣林業局、縣自規局、五里鄉政府等相關單位負責人以及南村村委會、駐村尖刀班、駐南村村考古隊,文史專家,政協委員代表、村民代表,讓大家坐一塊兒好好來商量商量。
今年76歲的村民王鶴平率先打開了話匣:“早些年,我們不知道村里的古遺跡珍貴,種田修路建房時毀掉了一些。后來才知道古遺跡是極其珍貴的遺產。現在我就是村里的義務護寶員。”
“為做好古遺跡保護工作,村里將此納入了村規民約,做了大量宣傳工作,成立了義務護寶隊,村民的保護意識大大增強。”南村村黨支部書記張昌筆說。
“作為南村村的村民,將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保護好,傳承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以主人的姿態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做好保護工作。”村民林建民接著說到。
自開展“萬里茶道鶴峰段”申遺以來,南村遺產點的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為做好這塊工作,縣里先后投資了3000多萬元。村民們作為遺產點的主人,主動配合做好保護工作功不可沒。
“維持南村的古樸風貌,老舊房子不能拆,新房不能建,保護與發展構成了矛盾,村民的生活受到了影響,怎么辦?”縣政協委員劉松平不無擔憂地說。
五里鄉黨委副書記宋雪峰回應到:“近幾年,南村村的一切工作都為申遺和遺產保護讓路,凍結了新修建筑的審批,的確給村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村民的實際困難我們必須考慮,鄉里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們也需要村民的理解配合支持。”
為配合做好遺產點的保護工作,許多村民克服家庭住房困難,近幾年沒有出現一處違建。為恢復古橋余家橋的原貌,附近的3戶村民還拆除了10年前修建的樓房。
“茶農對古茶園的管護意識不強,只知道采摘不進行管護,不修剪、不施肥、不防病蟲害,古茶樹存在自然衰敗的風險,長期無人管理更會加速古茶樹的衰敗、死亡。”談及古茶樹的保護,縣政協委員向丙蘭顯得憂心忡忡。
“我們已組織技術人員加強對茶農的培訓指導,強化茶農的保護意識。對古茶樹的保護,縣茶葉中心后續將出臺更為優化的方案,會同林業部門進行掛牌管理,充分利用先進科技手段,把古茶園的保護工作做得更細致、更到位。”縣茶葉中心負責人說。
“將古遺址遺存古茶樹保護工作真正做好,必須有相應的管理辦法,相關職能部門是如何考慮的?”縣政協委員劉少清提出疑問。
“作為遺產點保護的牽頭職能部門,正抓緊與五里鄉政府、自然資源規劃局、住建局等多部門聯合制定《萬里茶道鶴峰段遺產點保護管理辦法》,出臺一系列保護措施。”縣文化遺產局負責人回應。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南村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但挖掘、保護、傳承工作顯得不足。”村民游文訊拋出了文化傳承這個課題。
縣文化旅游局負責人接過了話題:“去年投資200多萬元在南村建成了‘宜紅之源·萬里茶道鶴峰段茶文化陳列館’,對外展示了南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后期正著手在南村創建‘滿堂音戲班’,設置制茶技藝傳習所及非遺項目體驗館。文化的戲份將越來越重,文化的味道將越來越濃。”
“做好古茶道、余家橋、二黃橋、上馬凳、張爺橋、燕喜洞、張桓侯廟等遺產點的保護和打造,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但資金明顯不足。”縣政協委員、73歲的文物保護專家向宏理說到。
“盡管縣財政十分困難,但仍會擠出資金支持做好南村遺產點的保護工作。”縣財政部門負責人回應。
當前,南村考古挖掘工作正火熱進行。考古隊員孫原說:“考古挖掘及恢復工作涉及到村民的田地及附屬物等問題,面臨著不小的困難。”
五里鄉政府及南村村委會負責人當即表態:“克服一切困難,全力配合做好考古挖掘工作,確保考古工作順利進行。”
一個院落、一條巷子,凝結著好幾代人的生活記憶,蘊含著跨越時間的人文信息,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協商會最后,大家達成共識,在保障資金的前提下,全力發揮廣大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各相關職能部門密切配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制定詳盡的保護措施,確保相關工作順利推進,將南村村的古遺址、古茶園及歷史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傳承工作做得更好。
(鶴峰縣政協 涂先富 胡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