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黃石市主動適應城鎮化推進階段特征和城市基層治理形勢任務變化,堅持將政協協商向基層下沉,與社會治理有機結合,引導政協委員聚焦社區和群眾身邊的小事、難事、實事開展協商,探索出一條賦能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路徑。
??“把協商送上門”
每隔一個月,黃石港區紅旗橋社區楓葉山小區一角的“紅色議事亭”內,總會迎來一群熟悉的客人。政協委員、社區干部、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以及小區居民聚在這里協商議事的場景屢見不鮮。
“針對群眾集中反映的問題,我們都能通過政協委員渠道,及時協調相關部門把協商送上門。”紅旗橋社區黨委書記潘兵表示,通過協商,小區廣場改造、電梯加裝、充電棚建設等一批民生實事順利落地,群眾在家門口說得上話、辦得成事,參與積極性都很高。
潘兵口中的“把協商送上門”,指的是黃石“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從2021年開始,市政協動員黃石市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委員以及市縣政協委員,聚焦群眾需求,每年選擇2-4個切口小、關聯廣的議題開展協商。
“協商是解決基層矛盾的金鑰匙,我們希望通過搭建委員下沉平臺,把群眾所需和政協所能結合起來,展現協商民主在基層治理中的強大生命力。”黃石市政協主席周蔚芬說。
按照“不建機構建機制”的思路,依托基層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成委員聯絡室;四級政協委員按4-6人規模編成委員小組,就近就地下沉到相應委員聯絡室;委員小組實行“活動日坐班制”,線上線下收集民生難題;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開展會場協商、廣場協商,推動問題的解決。
目前,黃石市共建成委員聯絡室269個,覆蓋所有鄉鎮(街道)和大部分村(社區),實現1468名四級政協委員全部下沉。今年上半年開展協商活動434次,協商解決基層群眾困難和問題571個。一些發生在群眾家門口的“微調研”“預協商”,成為撰寫社情民意信息、提案策劃和政協協商的前置程序,凝聚了推動問題解決的強大合力。
??變“組織委員”為“委員組織”
召集人是“領頭雁”,其工作水平決定了協商質效。黃石以市級文件形式明確,鄉鎮(街道)、村(社區)黨組織負責人任委員聯絡室第一召集人,委員小組中選出一人任第二召集人。“這是一種巧妙設計,既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以及由此產生的強大動員力和整合力,又兼顧了協商的政治性、專業性,成果的可行性、操作性。”黃石市政協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石子坤說。
召集人事先經過“黨委點題、群眾出題、委員薦題、網格篩題”等程序,確定好協商議題,籌備協商活動。第一召集人協調鄉鎮(街道)或村(社區)干部、主訴群眾代表參加活動,第二召集人協調小組委員、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活動。同時,召集人還負責梳理協商成果,以紀要或專題協商報告等形式報相關單位簽字確認后實施。
每個委員小組4-6人,不可能覆蓋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怎么才能提供專業化協商服務?
市政協專門選拔30名教育、醫衛、水利、農業等行業專家委員,組建10個細分領域服務團。委員聯絡室作為民情驛站,收集梳理附近群眾反映的高頻事項,筑牢專家服務團履職的“數據底座”;專家服務團作為助力一線協商的機動力量,哪里有委員小組呼叫就向哪里集結。“群眾看中的就是政協委員的渠道優勢,專家服務團把我們這種優勢進一步放大。”專家服務團成員、市政協委員、湖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吳樂知說。
??“一個陣地、多種功能”
在黃石,隨處可見“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的記號。協商如今已在基層蔚然成風,委員逐漸習慣定期走進基層、傳遞黨的聲音、了解群眾訴求、協調解決困難;居民已經習慣到委員聯絡室議事,主動向委員提供線索、反映問題、提出建議。
在黃石和平社區,委員聯絡室在協商之余更化身為“舒心小屋”,醫衛界委員發揮界別優勢,引導轄區醫護工作者在業余時間提供健康咨詢、心理輔導等服務。
基層工作的核心是群眾工作。一旦群眾的思想通了、人心齊了,基層治理便會事半功倍。黃石給出的答案是“一線協商+”機制。
以“書香政協”建設為契機,委員聯絡室發揮“毛細血管”作用,承擔起了委員“微講堂”“文化站”功能。在委員聯絡室設置讀書空間,全天候為居民提供“零門檻”閱讀服務,委員們以書為媒傳播共識,和界別群眾“從書籍走向交集”。由市政協委員創辦的“女人花讀書會”,已舉辦走鄉村、進社區等讀書分享活動81期,吸引了大批女性知識分子參加,成為聯系群眾、增進共識、凝聚力量的又一陣地。
“委員也不能‘包打天下’,盡管有些問題暫時沒有得到解決,但是他們的日常牽掛,讓我們感到很暖心。”黃石曹家林社區居民希望這種機制能夠持續做深做實。
系統集成的委員聯絡室建設,讓“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邁入常態長效開展的新階段。市政協將圍繞“百場示范協商”“我為界別群眾辦實事”等主題,依托委員聯絡室策劃開展豐富多彩的政協委員履職活動,引導群眾從“站著看”到“跟著干”再到“自己管”,為建設宜居黃石注入澎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