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西陵區政協創新打造“三位一體”守護體系,演繹著新時代“長江大保護”的“協”奏曲。
●“蟻工”精神——微光匯聚環保志愿服務力量
4月26日清晨7點,濱江公園迎來了李年邦委員的第1221次凈灘行動。這位曾經的時尚造型師,如今已成為聞名遐邇的“長江美容師”。十年前,他發起“三峽蟻工”環保志愿團隊時,或許未曾料到,一個微小的善念竟能生長為一片守護長江的綠蔭。
“第一次凈灘,只有我和幾個朋友。”李年邦凝望著碧波的江面,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之前的老傷。如今,“三峽蟻工”已壯大為5000余人的綠色軍團,累計吸引93,966人次參與,從5歲孩童到80歲老者,全民環保的熱潮在這座江城激蕩。1230噸沿岸垃圾被清運,長江的容顏正被一寸寸擦亮。
十年前,500米江岸能清理出2噸垃圾;如今同樣距離的垃圾量已不足10公斤。“這個變化太驚人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李年邦撫摸著第50本志愿服務記錄冊感慨道,“每次彎腰撿起的不是垃圾,而是長江的未來。”
西陵區政協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志愿力量的獨特價值。2022年成立的“李年邦委員工作室”,如同樂譜上的一個強音,將自發性的環保行動納入制度化軌道。通過年均轉辦22條群眾建議、解決34個環境問題的務實作為,讓民間智慧與政策導向同頻共振。
“委員工作室的成立讓我們的工作更加規范、高效。”李年邦介紹,“現在我們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專業的檔案管理人員,還能通過政協渠道直接向有關部門反映問題。”這種制度化的運作模式,使得環保志愿服務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協”奏和弦——多方共治的生態樂章
當“三峽蟻工”的志愿行動在江岸展開,西陵區政協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通過調研協商聚共識、提案辦理促落實,將分散的環保力量匯聚成生態保護的強大合力。
黃永文委員以專業研究賦能生態保護,牽頭完成《宜昌市環境總體規劃》中期評估等多項國家級課題研究,搭建起政產學研用協同平臺,推動成立的宜昌市首家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機構填補了專業空白。
2017年起,每年6月2日,西陵區開始常態化開展“生態市民日”主題活動。8年來,這個由政協持續建言推動設立的“節日”,已發展為包含“江灘清潔日”“生態家庭評選”等10余項活動的城市新民俗,培育出“三峽蟻工”“稻草圈圈”等獲評全國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省級環保先進集體的示范性社會組織,構建起多元共治的生態治理體系,譜寫著“黨委統籌、政府落實、政協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五線譜。主題活動創編全國首套生態教育校本教材《生態好市民》,免費發放到區屬中小學、幼兒園,作為校本教材使用。開發“江豚課堂”等特色課程,帶動92%學生參與環保實踐。通過《生態家庭手賬》等創新載體,推動5.2萬戶家庭養成綠色生活習慣,使垃圾分類準確率提升至81%,實現了從制度設計到文化培育的立體化保護。
在鎮江閣觀測點,政協搭建的“群眾點單-委員派單-部門接單-社會評單”閉環治理模式,實現了民意訴求的精準對焦。“在江邊開會,看著江豚游過,保護意識自然就上來了。”劉敏委員在西壩江豚觀測點設立的“流動協商點”,不是簡單的議事現場,而是讓漁政、街道、社會組織等6個部門部門在江豚觀測現場共商共治,聯合演繹“同一首歌”。累計召開江邊協商會12場,聯動漁政、街道、社會組織開展常態化巡護500余場,2萬人次參與,成功轉化漁民、沿岸居民等200余人成為專業巡護隊員。
鏡頭語言也是這場交響樂的特殊音符。覃嘯洪委員歷時5年拍攝的《最后一網》,記錄傳統漁業謝幕的悲愴慢板;《長江的微笑》則躍動著江豚歸來的歡快樂章。聚焦實施長江大保護國策之后的生物多樣性變化,先后拍攝了21集《我和我的動物朋友》系列紀錄片,在央視《見證》欄目播出,創下收視高峰,引發強烈社會反響。“影像的力量是巨大的,”覃嘯洪委員深有感觸,“一個鏡頭勝過千言萬語。”
師易委員奏響科技領域的強音。他創建的再生資源回收大數據平臺,7項國家專利如同七個鏗鏘音符,年處理廢棄物10萬噸的效能,正將“數字化與低碳化融合”譜寫成新時代的生態治理創新實踐。
陳艷委員以江豚為靈感設計文創,讓生態保護“潮”起來;石春秋委員創新打造“無痕旅行”生態體驗線路,引導游客“留下腳印,帶走回憶”……
●“微笑”弧線——生態回歸的自然禮贊
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宜昌江段江豚達20-22只,較2012年增長7倍。幼豚出現頻率顯著提高,多個家族穩定棲息。西陵江段主要生態環境指標從Ⅲ類提升至Ⅱ類,部分達Ⅰ類標準。
這一變化,源于西陵區政協創新構建的“委員工作室+公益組織+市民觀察員”三級共治網絡。在這個體系中,委員工作室發揮專業優勢,公益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市民觀察員提供一線信息,三者形成良性互動。委員們通過“家話西陵”協商平臺,將協商場景拓展至社區、學校、企業,搬到了江邊、院壩、樓棟里……
2019年至2024年,區政協圍繞長江保護開展專題調研21次,組織協商活動33場,提交提案70件,推動解決問題64個。市民反映的江豚出沒地流動協商點、西壩生態步道等建議均得到落實。“在協商現場,我們普通老百姓與政府部門可以直接對話。”一位多次參與協商的居民表示,“現在我們的意見說了有人能聽到、也能被重視了。”
晨昏時分,江畔總能看到守候江豚的攝影人群;朋友圈里,“江豚萌照”成為最受歡迎的生態名片,老百姓真正成為了生態保護的“眼睛”和“耳朵”。市民楊河道出共同心聲:“在家門口邂逅江豚,是最美好的城市禮物。”
長江奔涌處,志愿者的躬身身影、政協委員的履職足跡與江豚躍動的弧線,共同繪就新時代的生態長卷。在這場永不停奏的生態交響中,西陵政協既當建言獻策的智囊團,又做凝心聚力的粘合劑,更善為民主監督的助推器,用智慧與擔當譜寫新時代“長江大保護”的動人樂章。
(宜昌市西陵區政協 謝鳳琴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