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代表孩子們感謝大家的愛心!”7月28日,羅田縣政協委員、縣紡織行業協會會長、天絲紡織公司董事長方正明主持召開協會聯席會。會上,協會企業向縣慈善總會捐贈助學金5萬元,并就落實與武漢紡織大學、羅田理工中專簽訂的“人才沙龍計劃”開展人才需求對接調研。這一幕生動呈現了羅田縣政協委員積極發揮“三個作用”——在本職工作中帶頭、在政協工作中擔當主體、在界別群眾中做好代表,助推紡織產業園高質量發展的履職成效。
擔當“領頭雁”:筑巢引鳳激活產業基因
7月27日,走進羅田縣紡織產業園,綠樹掩映下廠房林立,車間內織機歡鳴,物流車輛穿梭不息,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當天,在縣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免費提供的廠房里,非凡紡織公司攜設備進場,成為入駐園區的第25家企業。
“羅田紡織業的春天,真的回來了!”縣政協委員、非凡紡織股東劉國勝難掩激動。這位“老紡織”親歷了紡織產業從鼎盛到沉寂再到重生的全過程。——上世紀80年代,羅田作為“全國蠶桑之鄉”,10萬畝桑園鋪就“絲綢之路”,鄂東絲織廠、羅田繭絲綢等國企曾撐起萬人就業;90年代末,化纖沖擊與國企改制讓產業急轉直下,大量技術骨干遠赴東南沿海,僅剩德利絲業、三維紡織等少數企業苦苦支撐。
轉機出現在2010年。沿海紡織產業向內地轉移的浪潮中,羅田籍企業家萌發歸鄉創業意愿,縣委、縣政府適時出臺《關于促進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優惠政策,一場“歸雁經濟”的序幕就此拉開。2011年至2012年,紅綠藍紡織、德隆紡織、羅錦織造等企業相繼落戶縣經濟開發區。
“紡織業講究抱團發展,集群才能吸引客戶訂單!”2014年元月,縣政協常委、羅錦織造董事長潘麗平帶著提案《關于吸引沿海地區紡織企業家回歸創業的建議》走進政協全會。提案提出“專班招商、親情招商、以商招商”等策略,更開啟了她十余次赴江浙對接企業家的“招商之路”。這份提案被列為重點督辦提案后,時任縣政協主席張紹輝帶隊,與潘麗平一道赴蘇浙考察,用真誠打動了一批又一批企業家。
2015年5月,時任縣委書記汪柏坤與張紹輝等赴蘇州市吳江區招商,同7名羅田籍客商簽訂高仿真化纖面料生產項目框架協議。同年7月,羅田經濟開發區紡織產業園奠基,天絲紡織、盛興紡織等6個回歸項目集中開工,開啟了產業復興新篇章。
從“筑巢”到“引鳳”,縣政協招商專班化身“店小二”,全程跟進土地審批、政策兌現、融資擔保等環節;開發區300畝場地平整、水電路“三通”提前完成。
2016年春季,首批6家企業全部竣工投產。此后,在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支持下,產業園“虹吸效應”日益凸顯。2018年3月,二期項目開工,新引進8家企業,投資7億元。2019年11月,三期標準化廠房開建,投資6.3億元。
截至目前,開發區已集聚紡織服裝企業25家(其中規上企業21家),占地1218畝,總投資27.73億元,擁有織機4300余臺(套),用工3000多人。2024年,規上紡織服裝企業總產值達11.99億元,稅收1750萬元,曾經沉寂的“蠶桑之鄉”重煥生機。

唱好“協奏曲”:建言獻策優化發展生態
“現在打開水龍頭,水質清冽得很!”7月24日,潘麗平指著園區新安裝的增壓泵站感慨。針對園區曾面臨的用水供需矛盾、水壓不足、水質不高等問題,她連續多年提交提案,推動縣政府改造供水管網、增設增壓泵站,并在“引蓮入城”工程中優先保障園區使用白蓮河水庫優質水源。
作為政協“提案大戶”,潘麗平的履職清單始終緊扣園區要素保障、設施配套、營商環境等痛點。如2018年針對交通不便,她提交增設公交循環線路并延時運營的提案,促成產業園公交專線開通、城區公交延時運營,并增投20臺公交車輛,有效解決了企業員工“出行難”問題。2019年提交《關于清理低效閑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建議》,促成縣政府開展清理整頓閑置土地、低效用地及“僵尸企業”行動,騰退土地1600余畝,為優質項目落地騰出了發展空間。
“曾經有蘇州龍頭企業帶著13億投資意向來談,卻因個別干部認識分歧錯失良機。”潘麗平惋惜道。當初有觀點認為紡織產業是“夕陽產業”,高能耗、高污染,如同“雞肋”。政協委員的持續發聲,不僅破解了“要不要發展”的認知困局,更推動著“怎么發展”的路徑優化。
為廓清爭議,2017年,時任縣政協主席童偉民率隊赴江蘇蘇州市吳江區考察。委員郭艷明在考察報告中提出“經濟與環境可協調發展、紡織業可成支柱、污染可控、羅田紡織能重振雄風”等四點啟示。報告受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堅定了大力發展紡織產業的信心和決心。
《關于在縣經濟開發區建設工業社區的建議》《關于新建紡織產業園污水處理廠的建議》《關于推進紡織產業數智化建設的建議》等一大批帶著溫度的提案,正轉化為紡織產業園發展的強勁動能。

共繪“同心圓”:聚勢賦能引領產業升級
“這是我們在徐衛林院士團隊指導下研發的錦麗絲提花面料,涼爽透氣、垂感絕佳,最適合作為裙裝面料!”方正明輕撫面料,眼里閃著光。作為武漢紡織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徐衛林的合作伙伴,他不僅是企業創新的“領頭羊”,更是行業轉型的“牽線人”。
2023年11月,全國紡織行業“羅田·天絲杯”長絲織造職業技能競賽在羅田舉辦;同年,羅田榮膺“中國長絲織造新興產業基地”。
2024年10月,在縣委組織部、統戰部、工商聯等部門支持下,羅田縣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成立,方正明當選會長。協會通過共同研判市場、技術交流、集中采購原料、聯合開拓市場及重大事項共商機制,目前已吸納會員企業53家,覆蓋全縣90%以上的紡織服裝企業。
“去年,公司投資100余萬元引進工業機器人從事自動穿綜工作,替代12名工人,生產效率提升15%,一年省下80萬元人力成本!”盛興紡織董事長許朝陽介紹說。
在政協委員的示范帶動下,園區17家企業啟動總投資7.4億元的技術改造,計劃2028年前完成。省級紡織服裝產業技術研究院、3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相繼落地,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據統計,自2015年以來,羅田縣政協圍繞紡織產業發展共組織協商活動5場,開展專題調研7次,提交提案36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和微建議59條,推動解決各類問題30余個。
從傳統織造到智慧紡織,從產業凋敝到集群崛起,羅田紡織產業園的蝶變之路,正是政協委員踐行“三個作用”的生動詮釋——他們既是產業振興的“點火者”,更是高質量發展的“護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