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大悟縣城關鎮泉水路社區綠樹成蔭。新落成的西岳鑫城小區“兒童微樂園”里,彩色滑梯上的孩子們開心玩耍,銀鈴般的笑聲灑滿庭院;社區居委會二樓多功能教室里,志愿者正帶領孩子們唱歌、繪畫,孩子們稚嫩的臉龐上滿是專注;午餐后,孩子們在專人照護下安靜午休;下午的防溺水安全講座、心理輔導課、科普小實驗更是座無虛席……這一幕幕生動的場景,是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在社區“愛心托管班”的日常寫照。
“以前暑假最愁孩子沒人管,現在社區托管班有專業老師照料,我們上班踏實多了!”兒童監護人邵大姐道出了眾多家庭的心聲。這個獲得群眾點贊的民生項目,正是大悟縣政協通過一線協商破解兒童關愛難題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大悟縣政協聚焦助推“城鄉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目標,貫通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凝聚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方合力,織密織牢兒童關愛保護網,讓每一朵花蕾都能在陽光下綻放。
●一線協商,把會場設在群眾家門口
“城市公共空間適兒化改造不能留死角,小區邊角地能不能改成兒童微空間?”“農村留守兒童更需要家門口的關愛陣地,農村閑置校舍能否打造成兒童活動中心?”今年以來,一場場“沾泥土、帶露珠”的協商會在社區、鄉村學校輪番開展。
在泉水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縣政協委員、縣直部門負責人、社區干部和群眾代表圍坐一堂,面對面協商議事,圍繞打造兒童友好活動場所積極想辦法、謀實招;在彭店余河學校,政協委員們與縣教育局、縣民政局、師生家長代表一道,熱議如何建好農村留守兒童活動空間……截至目前,縣政協和各鄉鎮區委員活動組共開展此類協商活動23場,收集意見建議127條,涵蓋兒童活動空間規劃建設、兒童托育和健康保障、困境兒童幫扶等內容。這些意見建議被當地黨委、政府積極采納,推動兒童關愛工作從“問題清單”變為“成果清單”。
●成果轉化,讓“金點子”結出“金果子”
協商的生命力在于落實。縣政協聯合縣委社會工作部根據一線協商意見,牽頭建立“需求清單—責任清單—落實清單”閉環機制,切實促進一線協商成果轉化落地,讓“金點子”結出沉甸甸的“金果子”。
“大悟麥田”串珠成鏈。縣委社會工作部、團縣委、縣婦聯、縣民政局等部門整合小區公共用房、農家書屋、社區驛站等資源,打造9個“麥田班”,覆蓋12個鄉鎮,配備圖書角、益智玩具區、心理咨詢室,開設第二課堂,“麥田班”成為了留守兒童的“快樂大本營”。二郎社區居民說:“以前孩子暑假只能在家看電視,現在有‘大悟麥田’志愿者輔導作業,還能參加興趣班,孩子開心,我們放心”。
“微改造”點亮民生??h住建局將兒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更新過程,統籌專項資金對社區邊角地、架空層、閑置倉庫進行改造。城關鎮長征路街社區閑置辦公用房被改造成“四點半課堂”,配備專職輔導員,解決雙職工家庭“接娃難”問題;泉水路社區利用小區閑置空地建成了“兒童微樂園”,鋪設塑膠地面、安裝游樂設施,成為孩子們的“家門口樂園”。
●溫情守護,“愛心媽媽”架起連心橋
“愛心媽媽來了!”7月23日,縣政協副主席李進走進結對的劉同學家中,孩子又蹦又跳地歡呼道。這溫馨一幕,是縣政協開展“雙服務”活動的生動縮影。
據了解,大悟縣59名省、市、縣女政協委員化身“愛心媽媽”,與59名留守、困境兒童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按照“五個一”標準(每月一次電話問候、每季度一次心理輔導、每半年一次家訪、每年實現一個微心愿、全程跟蹤學業發展)提供精準關愛。
今年暑期,“愛心媽媽”們集中開展防溺水宣傳、學業輔導、心理疏導等行動,累計捐贈學習用品、體育器材價值3.1萬元,發放防溺水手冊100余份。
“‘愛心媽媽’不僅給我買了新書包,還教我唱歌,我現在敢主動上臺表演節目了!”11歲的留守兒童余同學開心地說道。
從政策制定到設施建設,從情感關愛到服務升級,縣政協用“一線協商”的“金鑰匙”打開了“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的一扇門。
“守護少年兒童成長,是民生工程,更是良心工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笨h政協主席劉圣堂說,下一步,縣政協將持續深化一線協商和委員“雙服務”活動,推動兒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規劃、鄉村振興、社會治理各領域,積極打造少年兒童成長幸福空間,讓每一朵花蕾都在愛的陽光下茁壯成長。
(大悟縣政協 鄭廣忠 劉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