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作為抗戰時期拱衛陪都重慶的戰略門戶,宜昌這片英雄的土地上曾發生過石牌保衛戰、宜昌大撤退等影響戰局的重大歷史事件。八十載春秋流轉,硝煙散盡,山河重光。宜昌市政協多年來通過提案督辦、遺址保護、老兵關愛、文史編纂等多維度的持續履職,系統推動抗戰歷史挖掘與精神傳承,讓宜昌抗戰記憶從史料中走來,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提案推動:從歷史遺存到精神地標
8月25日,興山縣古夫鎮咸水村二組黃家臺,村民趙松細致地擦拭著談錫恩的墓碑,“一身正氣敢碰硬,兩袖清風不染塵”的挽聯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作為興山縣文旅部門指派的專職保護員,趙松幾乎每天都會到此轉轉,確保墓地和瞻仰小廣場的整潔,并對文物本體進行安全巡查。
今年1月,在政協興山縣十一屆五次會議期間,縣政協委員張文兆等提出《關于加強談錫恩遺跡保護和開發的建議》。談錫恩是抗戰時期湖北省圖書館館長,1938年組織館藏珍本西遷恩施,途中曾將部分文獻藏于興山巖洞。
委員建議,保護修繕談錫恩墓園,開發建設名人文化廣場,挖掘利用談錫恩館藏,加強文化傳播。今年5月,興山縣文旅局答復,明確將對談錫恩墓進行修繕、掛牌保護,并建設紀念廣場。6月,瞻仰小廣場完工;8月,談錫恩墓文物本體保護加固修繕完工驗收。
這一提案的辦理,是市、縣兩級政協持續推動抗戰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縮影。早在2002年,在市政協建議下,推動建成了張自忠將軍題詞碑廊和紀念設施,如今每年接待眾多瞻仰者。2005年,市政協和市工商聯聯名提案推動建設的“宜昌大撤退紀念園”,如今已是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打卡。2015年,民革宜昌市委會提出為高志航建立紀念設施的提案,同年8月,高志航雕像在市中心人民醫院老醫專校區落成,成為宜昌市重要的抗戰紀念設施之一。
近年來,市政協不僅以提案推動抗戰紀念設施的修繕和保護,還多次組織委員開展抗戰遺址專項調研,通過協商、監督等方式推動抗戰紀念設施活化利用,讓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關愛老兵:與時間賽跑的溫情使命
“楊爺爺,最近身體還好吧?天氣有點熱,要多注意。”8月27日下午,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政協委員田龍山提著慰問物資來到該縣干休所,看望抗戰老兵楊發興。“天氣這么熱,你們辛苦了!”老人精神矍鑠,一把握住田龍山的手說。出生于1928年的楊發興是長陽資丘曲溪人,1944年入伍參加抗日戰爭。
“尋找抗戰老兵是一個和時間賽跑的公益活動,我們盡可能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尋找到老兵送去關愛。”田龍山告訴記者,2013年,他在跟妻子的爺爺聊天時聽老人說“打過日本人”,便四處尋找資料幫老人佐證身份。通過與關愛抗戰老兵網等平臺聯系,幫老人找回了抗戰老兵的身份。
長陽作為抗戰老兵較為集中的地區,老兵們生活得怎么樣?晚年生活是否得到保障?田龍山萌生了找到這些老兵的想法。同年,長陽在線網聯合關愛抗戰老兵網等發起“尋訪抗戰老兵 獻上心中敬意”大型活動,啟動對抗戰老兵的常規資助,并保持跟進。
12年來,在當地政協、志愿者組織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尋訪并幫十多位抗戰老兵認證身份,開展了系統性、持續性的關愛工作。他們中有人曾參加抗戰,身上至今留有彈片;有人曾冒著生命危險工作在情報戰線;有人親歷宜昌保衛戰,見證壯烈與光榮。
“老兵在風中,我們在路上。”這是田龍山常說的話,也是全市兩級政協關愛抗戰老兵的寫照。曾凡茂、向大祿、李子儀、黃衍華等老兵的故事,通過政協和志愿者的記錄傳播,逐漸為公眾所知。政協通過提案推動優撫政策落實,聯合公益組織提供生活補助、醫療援助、慰問等,讓這些抗戰老兵在晚年感受到尊崇與溫暖。
◎文史存證:紙上春秋傳承民族記憶
“這里面,記載了很多宜昌的抗戰故事。”8月26日,記者在市政協采訪時,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陳華洲打開他珍藏多年的史料,向記者講述那些泛黃的書頁中所承載的民族記憶。
市政協多次組織專家赴各地采集史料,走訪老兵后代,整理碑刻拓片。《宜昌抗戰史料匯編》《石牌保衛戰親歷記》《民生公司與宜昌大撤退》等專題史料,不僅為學術界提供了研究基礎,也為中小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本土教材。
據了解,宜昌市政協歷屆領導高度重視史料編纂工作,自1982年出版第一輯文史資料以來,目前已累計編輯出版文史資料50輯,2000余萬字,其中涉及抗戰的內容占重要篇幅。這些資料不僅包括戰役記錄、人物傳記、遺址考證,還涵蓋了口述史、檔案整理、照片圖集等,構成了一套系統、權威、生動的地方抗戰歷史文庫。
歷史不能僅僅停留在紙上,要讓更多人知曉。近年來,市政協組織向市、縣兩級圖書館、檔案館、委員工作室、街道鄉鎮、社區(村)、學校、養老院等贈送文史資料5000余冊。“我們希望抗戰歷史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觸摸、可感知、可傳承的精神血脈。”陳華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