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中國共產黨湖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指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湖北情深似海、厚望如山,賦予湖北“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的使命任務,明確了湖北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地位,擘畫了新時代新征程湖北發展的宏偉藍圖。
8月19日,中國共產黨武漢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指出,省委高度重視武漢發展,明確要求武漢在支點建設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全市上下必須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更加深刻體悟責任之重、期許之深、要求之高,進一步強化支點意識、扛牢使命責任,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
9月10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武漢篇章”系列新聞發布會提到,武漢經濟實現了復元打平、重回主賽道、跨越2萬億的轉折性變化,經濟總量穩居全國城市前十、中部城市第一,增速持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武漢經濟走出了一條昂揚向上的發展曲線。武漢市如何保持經濟發展良好勢頭,為支持中部地區崛起提供強勁動力?武漢市政協組織政協各參加單位和廣大政協委員,立足2號建議案——《關于加快產業轉型闖關,打造支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增長極的建議案》協商議題,成立43個課題調研組,先后赴蘇州、常州、無錫等地學習先進經驗,走訪調研企業(園區)400余家,形成60篇調研報告,為高質量協商建言做好充足準備。
9月24日,政協武漢市第十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召開。會上,武漢市政府通報《關于加快產業轉型闖關,打造支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增長極的建議案》辦理情況。武漢市政協副主席,市九三學社主委梁鳴作主題發言,武漢市政協常委、湖北宏信石化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戴先瓊等9位市政協常委作專題發言,李家華等3位市政協常委與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人才工作局有關單位負責人互動交流。
武漢市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加速崛起、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武漢市政協常委、委員積極建言、群策群力,凝聚共識、匯聚合力。
■科技創新,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躍升
實施產業倍增戰略,整體提升支點的產業競爭力,是湖北加快建成支點、贏得未來競爭優勢的重大戰略舉措。
武漢是科教大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開辟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武漢如何在全國創新鏈中占好位?
武漢市政協副主席,市九三學社主委梁鳴建議,高水平建設武創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布局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平臺、檢驗檢測平臺,發展科技服務型企業,構建“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成果轉化機制;做強湖北科創供應鏈武漢節點,培育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專利導航試驗區和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推動先進專利技術在漢轉化。
武漢市政協常委、市臺盟副主委、市臺聯副會長李丹建議,增加市級天使投資引導母基金規模,聚焦“投新”“投早”,對早期投資給予更高比例風險補貼和稅費抵扣;建立健全以盡職合規責任豁免為核心的容錯機制。推廣“貸款+外部直投/認股期權”模式,支持本地法人銀行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探索建立以“信用貸款為主、抵押貸款為輔”的科技貸款支持體系。鼓勵企業申報發行科技創新債券,依托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的唯一性優勢,大力發展碳信貸、碳債券、碳基金、碳保險、碳衍生品等,積極申辦全國性的期權交易所。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老樹發新芽
近年來,湖北統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三線并進”。
傳統產業不是包袱,而是富礦。梁鳴建議,實施技改、數字賦能、綠色轉型三大工程,推動鋼鐵、石化、消費品等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建設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搬遷一個廠,帶活一條鏈,武漢石化走廊呼之欲出。武漢市政協常委、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教授蘭鵬飛建議:建立“畝均稅收、單位能耗產出”評價體系,力爭園區畝均產值提升20%;加快中韓石化煉油廠區搬遷,布局鋰電池隔膜材料項目,構建“基膜-涂覆”完整產業鏈;建設10萬噸特種橡膠基地,引進高端樹脂、電子化學品等“斷鏈”企業,聯動“光谷”“碳谷”打造“園中園”;推動中韓石化與宜昌、荊門共建湖北石化產業走廊。
“在存量提質增效上下功夫,主動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經營城市,統籌整體和局部、合作和競爭、存量和增量等關系。”武漢市政協常委、硚口區政協主席鄒春燕建議,市區一盤棋布局、產業一體化發展、項目一站式推進、資源一系統整合,構建市區聯動、產業協同、錯位互補、特色鮮明的中心城區轉型新格局。
■新興產業加速崛起,聚鏈成群
傳統產業向新升級,新興產業如何向高攀登?梁鳴建議,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生命健康、北斗五大優勢產業;推動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氫能、生物制造等新興產業聚勢突破,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
武漢市政協常委、湖北宏信石化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戴先瓊建議:依托東湖大數據交易中心,整合全市數據交易主體,打造高標準數據交易平臺;制定統一的數據要素標準體系,重點推出“數字健康+普惠金融”示范場景。
武漢市政協常委、市民盟副主委、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海謀建議,建設自動駕駛監管沙盒,對通過沙盒測試的成熟技術方案優先申報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
武漢市政協常委、市農工黨副主委、江漢大學武漢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舒細記建議,在核心商圈、交通樞紐、景區、醫院等規劃建設無人機起降平臺,預留通用機場周邊土地建設城市空中交通樞紐。
武漢市政協常委、市工商聯副主席、武漢三特索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泉建議:建立“腰部企業——高成長性企業——標桿企業”梯度培育庫,實施“一企一策”精準扶持。
■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搶占制高點
未來產業決定城市未來。武漢市的未來產業如何前瞻布局?
梁鳴建議:瞄準未來顯示、人形機器人、量子科技、通用人工智能、先進半導體、未來新材料、新型儲能、未來健康,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組建新型研發機構、創新中心、創新聯盟,建設中試平臺和技術標準,培育行業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
武漢市政協常委、市政協副秘書長、市民建專職副主委徐莉建議,瞄準細胞與基因治療、腦機接口等領域國際國內領先企業,“以投促引”,加大招引力度,大力推進人才、技術、企業集聚,以點帶面,迅速在國內形成比較優勢。“要出臺政策吸引、培育一批在未來健康領域具有特色的高水平合同研發組織和合同研發生產組織,為本地創新企業提供全鏈條、國際標準的研發和生產服務,降低創業門檻和成本。”她強調。
武漢市政協常委、市政協副秘書長、市致公黨專職副主委胡彥全建議,支持創建光電子信息領域國家實驗室,聚焦智能光子、硅光芯片開展基礎研究;推動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建設12英寸硅光芯片工藝線,實現量產及硅基化合物異質集成應用;支持龍頭企業聯合高校成立“光電融合創新聯合體”,試行“專利先免費許可、轉化后收益分成”,政府設風險補償資金池;設立光電子中試專項基金,采用“里程碑付費+寬容失敗”模式,給予土地環評“綠色通道”;將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等設施納入全市共享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全鏈條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