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隨后在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中將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概括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是科學技術進步與生產方式、經濟結構、社會制度創新相結合的具體體現,是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新的、具有變革性和創新性的生產力要素或形態,主要包括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生產工具、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經濟模式等。
新質生產力的“新”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生產力要素所呈現的全新質態,即掌握新科技的新型勞動者、智能設施設備等新勞動資料、數字空間等非物質化的新勞動對象,以及新科技、新管理模式和數據新要素等方面;二是經濟活動過程體現的發揮主導作用的持續創新,即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體現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通過不同領域和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生產力增長點,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三是體現在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中的新制造與新服務,其核心技術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并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綠色經濟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數智化生產性服務業等為代表的新型產業,具有高度的技術含量、創新能力和關聯效應;四是體現在塑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特點的新型生產關系,即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用好新型生產工具,以及通過改革開放克服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各種困難,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能夠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
新質生產力更加注重發揮人的才智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更加注重發揮人的才智。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高度依賴于人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新質生產力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而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就是人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無論是新技術的研發、新產業的培育,還是新生產方式的創造,都需要人發揮才智,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人才來推動和引領。新質生產力的實現需要有一支高素質、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這些人才不僅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還要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前瞻的戰略眼光和卓越的創新能力。他們通過自身的才智和努力,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新質生產力更加注重人才的個性化發展和多元化需求。在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人才的個性化發展和多元化需求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滿足,企業和社會為人才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和更加豐富的發展機會,鼓勵人才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會促進人才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新質生產力的實現需要不同領域、不同專業的人才進行深度合作和交流,共同攻克技術難題、推動產業發展,這種合作與交流不僅會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也會促進知識和技術的傳播和共享,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新質生產力服務于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
按照黨的二十大的戰略部署,到2035年,中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達成現代化第一個階段的戰略目標。再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持續奮斗和不懈努力,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完成第二個階段的戰略目標,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其中體現了兩條主線,一是建成現代化產業體系,二是實現民生高質量發展。第一條主線最終也是為第二條主線服務的。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為老百姓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做好服務。
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性特征使其能夠帶來更高效、更便捷的生產方式,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這種效率的提升不僅為企業創造了更多的價值,也為消費者帶來了更低的價格和更好的產品與服務。因此,老百姓可以享受到更優質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質都得到實質性提高。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往往催生新的產業和崗位,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這些新的就業機會不僅有助于實現自我價值,還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社會經濟的發展中來,共享發展成果。同時,新質生產力也會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大勞動力知識更新的培訓力度,為傳統產業的從業者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
新質生產力的引領性使其能夠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而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這種進步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也體現在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和老百姓生活環境的改善上。例如,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精神文化產品能夠得到更好的開發,城市生態環境能夠得到更好的改善,公共交通系統得到進一步優化,社區健身設施更加普及等,這些都是老百姓生活品質提升的具體體現。
新質生產力強調多領域、多技術的交叉融合,這種融合不僅會推動科技進步,也會促進社會各個領域的協同發展,從而使得老百姓能夠享受到更高水平的生活和服務,例如更加便捷的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更加高效、精準的救助行動等,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優質、便捷、舒適。
發展造福人民的新質生產力需要多方施策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始終以人民的需求為導向,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通過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通過優化政策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市場體系建設等措施,激發創新活力,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強化精準監管,摒棄不合時宜的舊規則,堅決打擊有損人民福祉的不良行為,堅決不提供損害人民身體和精神健康的產品與服務。
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在普通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持續加大智能化、數字化基礎教育投入;在職業化教育階段,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在終生學習理念下,加大勞動力知識更新培訓力度;通過優質的各級教育發展和創新前沿領域的培育,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等等。通過一系列措施,培養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推動新質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通過參與國際科學技術的合作與競爭,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不斷提升我國新質生產力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促進國民素質和人力資本質量提升。
關注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同時,要加快彌補數字鴻溝,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確保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同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新質生產力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
發展造福人民的新質生產力,需要政府、企業和全社會共同努力,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培養人才、創新攻堅,緊密區域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綜合施策,推動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系湖北省政協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大數據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