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風采

王行環:醫學之光始終照耀

2024-06-05 09:42:27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毛麗萍  
字體大小:【

王行環: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常委、農工黨湖北省委會副主任委員,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武漢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長。獲“中國醫師獎”“吳階平醫藥創新獎”“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作為一名醫生,面對疑難疾病,選擇迎難而上不僅需要十足的專業自信和擔當,更需要一份視患者如親人的醫者仁心。


彼時,還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第二臨床醫院)泌尿外科主任的王行環有著大量實戰經驗,幾乎包攬了泌尿外科所有疑難手術,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特殊患者,他用自己引以為豪的醫術,為患者爭取康復的希望。


“我記得有一位30多歲的復發性腹膜后腫瘤患者,經歷過多次手術,最近一次術中因困難重重而無法完成,后在多方咨詢下找到王行環教授。當我們拿到片子時,也感到難度相當大。這個片子在王主任手中反復被拿起來又放下,研究一個多月后,他跟我說,這個手術可以做。”中南醫院泌尿外科黨支部書記、常務副主任劉同族向記者回憶起這幕情景時,依然感慨:“在風險和聲譽面前,他是無法做到置病人危難于身外的。”


王行環說的可以做,前提是涉及血管外科、胃腸外科等多個學科的支持準備,同時需要準備5000毫升的血液,隨時應對大出血可能。在全院會診會上,這位年輕患者說:“我覺得我身體狀況還可以,這個手術的確很難,但我想搏一搏,只要能給我做手術,我可以承擔所有后果。”


在王行環的親自主刀下,沒有輸血,手術十分成功。后來,這位年輕人經常來醫院復查,身體狀況非常好。


“病人就像是我自己,我要盡一切可能用一些好的辦法去把我的擔心去掉。”在王行環眼中,患者利益就是第一。


■成為什么樣的自己


王行環從事泌尿外科醫教研工作30余年,是泌尿外科微創醫學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2000年之前,國外前列腺增生治療都是采用近百年的“金標準”——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雖然治愈率高,但仍存在水中毒、出血多的國際難題,手術死亡率達8‰,且學習曲線長。


由王行環帶領的團隊引入、改良、創新微創泌尿外科理論與技術,臨床研究成果被國際多種疾病權威指南采納。歷經近20年執著探索,王行環帶領團隊創建了微創等離子前列腺切除手術體系,發明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全新模式的腔內手術器械,推動了國產醫療設備研發及產業化,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019年),使得只能在教學醫院開展的高難度手術,成為基層適宜技術,我國躍入該領域世界領先行列。


如今,這一從無到有的新手術成為一線主流手術,治愈超過200萬例,未見死亡病例報道。王行環說,這是與他同時代的一批學科帶頭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在王行環看來,任何一項創新的手術都需要第一人或者是第一批人去研究它,只要沿著正確的方向去堅持,改變都是有可能的。


而王行環成長經歷中的另一次改變,帶給他的是人生格局的提升。


攻讀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期間,王行環有幸參與了吳階平、顧方六的課題任務,并得到這兩位醫學界泰斗級人物的當面教誨。


第一次見面,吳階平教授就問王行環:“你平時主要看什么雜志?”


1993年,英文雜志很少,查文獻、看資料、溝通交流的條件比較差,都是靠手工查閱。當時訂閱的頂級刊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國外醫學泌尿外科分冊》,王行環看得最多。


“嗯,這些個雜志還不能滿足你的需要。”王行環沒能馬上領會。吳階平說:“這些雜志發表的東西,作者研究并發表出來,最少得花三年吧?這些三年前的主意,可能還是從國外學的,國外做這些東西也需要三至五年吧?這樣你已經落后五到八年了,你應該學習國際最前沿的東西。”


良師引導就如同生命中的一道光,讓王行環看到他想成為什么樣的自己,并由此最大限度激發潛能。后來的王行環,成為了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中國泌尿外科領軍專家,先后獲得“中國醫師獎”“吳階平醫藥創新獎”等多項榮譽稱號。


■努力成為好醫生


2000年,王行環主動聯系到美國紐約大學前列腺癌手術頂尖專家,提出希望向他學習。在聽到王行環介紹自己是當時中國國內業務量連續十多年排名第一的綜合醫院里最年輕的主任時,這位專家愉快同意。


這次學習,他僅用兩周時間就學會了前列腺癌開刀手術,如饑似渴地在相關學術交流會上“充電”,還自費購買微創泌尿外科技術手術錄像,回來后反復跟著錄像學習研究。半年后,王行環就開始做腔鏡微創手術。“當時這一技術在美國也剛剛開始,腔鏡微創手術需要七八個小時。我開始做也要七八個小時,但是微創手術已經體現出很多優勢。”


作為醫生,王行環始終把“解決問題”作為創新的動力和方向。2008年,王行環選擇返回武漢,他說:“我需要一所大學附屬醫院做更多學術研究。”


重新回到自己學習過的地方,王行環的視野更加開闊。2014年擔任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后,他決定做一件面向未來的事情,帶領大家向更高更難挑戰。


2016年,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生物樣本庫(以下簡稱“樣本庫”)開始建設。“樣本庫”參照國際規范,致力于圍繞臨床醫療、醫學研究和人類健康的共性需求,以惡性腫瘤、慢性病、特色病的保藏和研究為目的,涵蓋人類遺傳資源的采集、處理、保藏、研究、轉化全流程。


2017年10月,“樣本庫”獲得科技部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辦公室(遺傳辦)批準的樣本保藏資質,成為華中地區首個百萬級生物樣本庫。由于前期打下的良好基礎,2018年,經全國專家論證后,“樣本庫”被湖北省科技廳、湖北省原衛計委認定為“湖北省人類遺傳資源保藏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得到湖北省相關部門建設支持。


“開始大家對這項工作不太理解,我們都要到各科室做收集樣本的宣傳發動工作,但是后來,大家都非常積極主動參與到這個事情中來,意識到這對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中南醫院生物樣本庫副主任錢開宇說,作為一名臨床副主任醫師,放棄臨床業務從事“樣本庫”建設管理,他堅信自己的選擇的意義價值。


十年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通過搭建系列多學科交叉研究平臺,吸引大批優秀人才,目的也在提高醫院治病能力。對引進的每一位學科帶頭人,王行環都要親自與他們交談,并根據各自專業提出個性化發展環境和條件。在他的帶領下,醫院提出了“以患者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的管理文化理念。


“醫院要以治病能力,解決老百姓問題的學術和技術提升為追求,把工作當事業,把做治病學問當作畢生追求的人,才是奮斗者,才是一名好醫生。”王行環說。


十年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其連續3年評為學科進步最快的“黑馬”。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發布的醫院科技量值(STEM)榜單中,該院從2014年度的全國綜合排名在百名開外到2020年度醫院綜合排名進入全國第29位,位列全國第一方陣。


■履職更要嚴謹負責


醫學工作是嚴謹的,但也充滿無限情懷。


作為導師、院長,王行環無論是治學還是管理都十分嚴厲嚴謹。37歲的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郭中強,一次跟隨王行環做助理,手術中的一個小動作被王行環發現。術后,王行環嚴肅地說道:“不能因為這個手術你會做就馬虎,要更加地一絲不茍。作為一名年輕外科醫生,以前你要想著在手術中有所建樹,以后需要考慮組建自己的配合團隊,要時刻嚴格要求自己。”


知行合一,腳踏實地。嚴謹務實,求真創新。王行環從一批前輩老師身上繼承的這種精神和品質,也傳承給了身邊的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王行環臨危受命,擔任雷神山醫院院長。他的微信簽名是“心中有良知,行為有擔當”。在雷神山,他將這種精神作為管理上的最高境界,用心中大愛寫就《告戰士書》,帶領來自286家醫院3200多名醫護人員們快速凝聚起來,創造了近98%的救治成功率、更是創造了確診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安全生產零事故、進駐人員零投訴、周邊環境零污染的雷神山奇跡。


“能與這么多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一起做這件緊急救治病人的事,我覺得是一輩子很榮幸的事情。”王行環說。


2023年,王行環成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認真履行委員職責擔當,王行環將其當作醫學工作一樣對待。為此,他重點圍繞民生健康領域開展調研,撰寫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他建議將體育納入高考,牽引“家校社”聯動提升全民健身與全民體質的建議,目的是通過高考這種特殊的教育評價方式,倒逼社會、家庭對體育運動加以重視。作為醫生,王行環也是運動達人,跑步成為他應對高強度工作的法寶。他說:“身體的很多問題其實是可以通過運動來解決的。”


同時,他呼吁著重關注“一老一小”,持續增強全民獲得感幸福感,因為家家都有小,人人都會老,這不僅事關個人當前,更關乎國家長遠。


他以社情民意信息呼吁對50周歲以上男性居民開展PSA篩查,建議將輔助生殖技術的費用全面納入醫保支付體系。此外,他還提交了《探索藥品耗材統一采購配送新模式助力縣域醫共體高質量發展》《推動優質資源下沉促進湖北省醫療聯合體建設》等相關調研報告。


去年以來,他積極參與界別聯系群眾活動,捐贈治療藥品、書籍,并且“手把手、面對面”傳授先進醫療質量控制理念與經驗,開展各種義診活動和健康講座,還為困難群眾免費手術。盡管工作很忙,王行環仍然樂此不疲:“作為一個醫學工作者,最大的價值莫過于為國家安全和老百姓健康做貢獻。”


讀博期間,北大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長郭應祿曾對王行環說過這樣的話:“希望我國在泌尿外科領域,2020年能做到亞洲領先,世界一流。”


吳階平教授也跟他們講:“努力為發展我國泌尿外科事業作貢獻。”


前輩們身上流露出的濃濃家國情懷也深深感染著王行環,成為他不懈努力的動力。他說:“面向未來,我們不僅要在醫學尖端技術領域探索創新,還要在實現醫療資源區域均衡發展,提升國家醫療整體水平上團結協作。”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首次提出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農村出身的王行環深知農民出遠門求醫之苦。從2018年至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已在湖北省內建成74家緊密型醫聯體醫院,從院長到科室主任,全部全職“下沉”到縣醫院,降低轉診率。


方軍,今年40歲,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綜合診療中心主任,也是著名消化領域專家李兆申院士的博士生。2021年,方軍出發去黃梅縣醫院任職前,王行環和他促膝長談。“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轉走病人,而是為了降低轉診率,是要幫縣里的百姓解除病痛、把日子過好。”


2018年,黃梅縣人民醫院每年向武漢市三甲醫院轉診病人達到5000多人;4年后,縣醫院轉診率下降了47.47%,轉診病人量下降到1900人。


2022年7月至今,興山縣人民醫院把三四級手術占比從50%提高到57%;疑難重癥的救治能力在全省384家二級醫療機構中,排名54位,上升20名。


2022年2月至今,到咸寧市嘉魚縣醫院出診手術的三甲醫院專家覆蓋全院14個重點科室。一年時間,縣醫院轉診率下降了11%。


……


“分級診療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程中的重中之重。”王行環表示,盡管近年來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從全國范圍來看,仍有不少地區優質醫療資源短缺,分級診療推進艱難,為此還要探索一套長效機制,承擔起三級醫院應有的責任。


“伴隨著國家整體實力的快速提升,如今,我們大部分臨床技術與歐美等發達國家不分上下了,跟隨學習的時代應該告一段落,未來我們要以全球引領的思維設計布局。中國已經有部分行業達到世界領先甚至第一,但是醫學還沒有,但我相信,這一天終究會屬于中國。”


說這些話的時候,王行環滿眼的自信和渴望。


■記者手記


采訪中,一向話語樸實的王行環用“知行合一”“此心光明”寄托一名醫學工作者的胸臆和情懷。


不禁讓我回想起2020年初,無數逆行在武漢疫情“風暴眼”的“最美身影”。王行環也是這無數身影中的一個。從他臨危受命到帶領第一支團隊趕赴雷神山醫院接手工作,不到三個小時。王行環說:“時間就是生命,來不及猶豫,如果犧牲回不來了就算了。”


為生命而戰,不僅是他抗擊疫情的誓言。作為中國泌尿外科微創醫學領域的開拓者之一,王行環用30余年的不懈努力,踐行著一顆為百姓健康貢獻最大努力的責任心。


孜孜以求為匠心,心有良知為擔當。疫情已經過去許久的今天,再來近距離接觸這些最美的身影,記者深感,他們的“美”不僅因為這場逆行,更“美”在醫者大愛。向這些“最美”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