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通史》以“能量”和“信息”為主線,從空間和時間維度講述了科學技術在農業、工業、天文、地理、生物、數學等各個領域的發展歷程和重要作用。閱讀此書,使我更加深刻地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的重要講話精神。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國家擁有強大國防力量的前提。在科技史上,戰爭一直是促進技術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例如,鐵器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它的出現和普及對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朝在兵器制造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提高了秦軍的作戰能力,使其能夠征服其他諸侯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先進的科技可以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先進的科技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推動經濟發展。源于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在本質上是一次動力革命,采用蒸汽機產生的機械動力取代人力和畜力,生產效率劇增,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商品供大于求的情況??萍嫉陌l展可以提高國家的軟實力。科技進步的結果是提高了生產力,使更多的人從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中解放出來,從事管理、科研和教育工作,反哺科學技術研究,推動科技發展和進步。
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根據《全球科技通史》論述,從公元前3000年到18世紀,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和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文明是并行發展的,且水平不相上下。但是在19世紀的100年里,西方世界的創新發展全面超越了東方。原因之一是18世紀歐洲完成了啟蒙運動,進入科學時代。西方在科學上的積累成功轉變成技術發明,繼而轉化為生產力。在這個過程中,大學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堅實的教育基礎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創新發明紛紛涌現。而18世紀的中國教育還是私塾制,在教學內容方面主要注重儒家經典的學習,缺乏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傳承。原因之二是17世紀后期至19世紀中葉,處于工業革命時期的歐洲、日本等國家的科技不斷進步。而同一時期的清朝采取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了對外國先進科技的接觸和學習,同世界科技發展潮流漸行漸遠,屢次錯失富民強國的歷史機遇。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能單就經濟總量大小而定,一個民族是否強盛也不能單憑人口規模、領土幅員多寡而定,科技強大、創新不斷才能提供不竭動力。
作為政協委員和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學習、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肩負起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的責任,甘為人梯,言傳身教,慧眼識才,不斷發現、培養、舉薦人才,為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鋪路搭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系湖北省政協委員,武漢理工大學物理學科首席教授、高壓物理與新材料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