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市縣政協 >工作交流

發揮政協作用 助推科學發展

2016-05-16 16:35:01  
字體大?。骸?a href="javascript:;" class="font01">大

 

    近年來,荊州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和市委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決策部署,切實加強黨對政協工作的領導,正確把握人民政協的性質定位和政協工作的任務原則,不斷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充分發揮人民政協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職能,政協各項工作務實有效,為推動全區經濟社會率先跨越發展凝聚了共識、匯聚了智慧、積聚了力量。

 

    一、加強制度建設,細化相關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充分發揮政協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區委、區政府積極響應,高度重視政協協商民主制度建設。2013年率先在全市出臺了《中共荊州市荊州區委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規范性文件,并相繼出臺了《政協荊州市荊州區委員會協商活動組織實施規程》《關于區直單位加強與區政協專門委員會對口協商的通知》《政協荊州區委員會關于建立協商民主“社會智庫”的有關規定》等配套制度,在協商內容、形式、程序、成果運用、工作保障等各個方面做出明確規定,形成了完備的“1+3”協商民主制度體系。省委、市委政協工作會后,我們對已形成的工作制度進行梳理,主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對政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進行補充完善,并以區委常委會會議紀要形式固定下來。一是在加強政協工作領導方面,明確每年區委都要召開一次常委會,聽取政協工作匯報,專題研究政協工作,并將政協工作列入區委年度工作要點,每年區委主要領導都要到區政協進行一次調研,為政協解決具體問題。二是在落實協商議題提出機制方面,明確議題可由黨委、人大、政府提出,也可由政協在充分征求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政協參加單位和委員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三是在參加全會要求方面,明確鎮、街道、管理區黨委書記,區直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全會開幕會,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和相關領導,區直部門主要負責人出席議政發言會,參加委員分組討論;四是在政協全體會議、常委會會議的重要協商成果和政協建議案處理方面,明確要列為黨委常委會會議或政府常務會議議題研究,其他重要協商活動的成果,黨委和政府領導同志應閱批,各辦理單位要認真辦理落實協商意見建議,并及時以書面形式向黨委、政府、政協報告或反饋辦理情況,對無正當理由拒不辦理的,黨委、政府要進行追責,黨委、政府對政協全會、政協常委會協商成果,列入黨委年度協商計劃的專題協商成果運用情況在下一年度政協常委會上予以通報;五是在加強和改進政協民主監督工作方面,明確規定黨委、政府可向政協提出民主監督選題,政協也可向黨委、政府提出選題建議,政協各種協商活動要增加民主監督內容,充分發揮監督在政協協商民主中的作用;六是在知情明政方面,明確規定黨委、政府每半年向政協常委會會議通報一次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紀委、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每年向政協通報一次工作情況,黨政部門每半年向對口政協專門委員會通報一次工作情況。

 

    二、創新工作平臺,規范運行機制。做好政協工作,制度是根本,平臺是載體,我們在加強制度建設的同時,十分重視五大平臺創新。

 

    (一)創新協商民主平臺。區委將政協協商民主納入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和議事規則,支持區政協堅持圍繞中心,主動作為,注重運用好例會協商、專題協商、對口協商、提案辦理協商、里巷協商等形式,積極組織委員廣泛協商議政,在實踐中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的協商格局,全力助推黨委政府科學決策。

 

    (二)創新社情民意反映平臺。通過實踐探索,形成了“1122社情民意工作機制”,即:建立了1項聯系制度,每月召開1次社情民意信息定題會,開展2次社情民意信息調研月活動,搭建2個信息成果轉化平臺。建立了《關于區政協領導聯系常委、常委聯系委員、委員聯系群眾制度》,編印了“三聯”工作手冊,明確了聯系對象、社情民意信息聯系點并每月向各位委員發放信息線索征集函;每月召開一次社情民意信息定題會,督促委員報送高質量信息;每年的4月和10月,由各專委會、聯絡處組織委員深入基層調研,撰寫上報社情民意信息;對有價值的的信息以《社情民意信息專報》和《社情民意信息參閱》兩種形式分別報送區委、區政府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

 

    (三)創新發揮黨派作用平臺。實行“一會三要”工作制度,鼓勵支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參加政協活動。“一會”就是每年召開一次民主黨派、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代表人士座談會,聽取他們對區委工作和政協工作的意見建議?!叭本褪侵匾獏f商活動要邀請黨派人士參與,民主監督活動要安排一定數量的黨派人士擔任監督員,議政發言要給每個黨派發言機會,為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提供了廣泛的平臺。

 

    (四)創新知情明政平臺。區委、政府、紀委、政法等定期向政協通報工作情況,組織委員專題視察和參加各種活動,為委員知情明政創造條件。

 

    (五)創新服務群眾平臺。精心打造惠民活動品牌,每年3月份都組織廣大委員走進農村,開展以送文化、送科技、送衛生等為內容的“三送+”惠農活動。

 

    三、彰顯政協作用,助推科學發展。重點是做好六篇文章。

 

    (一)做活協商民主文章。區委、區政府在“三重一大”問題上認真聽取政協意見建議,堅持協商于決策之前、決策之中。每年的黨代會、人代會工作報告,都要在會前提交政協協商。區委、區政府在大的建設規劃、項目推進、大額資金調度、重要人事安排等方面事前都與區政協充分協商,采納意見建議。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全會協商。在政協全會期間,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和有關領導出席議政大會,聽取委員議政發言,和委員們交流互動;區委、區政府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了全會分組討論,和委員們面對面協商議政。扎實開展專題協商。每年年初,區委都要會同政府、政協制定政協年度協商計劃,確立3至5個重點協商議題。今年年初,為了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區委給政協出題目,要政協圍繞推動各項改革提出建議案,并把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國有企業改革、財稅制度改革、國有農場改革四項重大改革作為2016年政協重點協商議題。政協及時做出反應,向區委提交了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議案,并于4月中旬,圍繞事業單位改革組織了一次專題協商。區政協各專委會、聯絡處每年至少組織1次對口協商和基層協商。區委《意見》被省、市政協全文轉發推廣,3篇經驗文章在省委政協工作會議上交流,多次在市政協工作會上介紹經驗。2015年,市委召開政協工作會議,區委書記周昌俊同志在會上作了經驗報告。

 

    (二)做實提案辦理文章。充分發揮政協提案在助推經濟社會跨越發展、解決民生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提案質量和效能。重點提案,堅持區長負總責、各分管副區長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其他提案,采取同類提案集中聯辦、提案大戶集中督辦、群眾參與現場議辦等方式加大辦理力度。5年來,共辦理提案500多件,立案率、見面率、滿意率均在98%以上,有力助推了工業發展、項目建設、食品藥品安全、土地流轉等領域一批具體問題的解決,產生了良好社會反響。

 

    (三)做精文史編纂文章。5年來,區委支持區政協精心編撰了《荊州文史(工業專輯)》、謀劃出版了《魅力荊州》文化旅游系列圖書,公開發行了《古城流韻》《馬山民歌》《楚都風情》和《傳說集萃》,出色完成了《江陵十年漫憶》編輯出版,編印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文史專輯、詩詞楹聯專輯、書畫專輯3本文史資料。9本書籍近百萬字,其中,《魅力荊州》系列圖書在古城垣遺址、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風民俗等多個方面,填補了荊州區乃至荊州市文化旅游研究宣傳空白。

 

    (四)做暢社情民意文章。5年來,政協處理社情民意信息485條,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促進了一些問題的及時有效解決。比如,區政協上報的《關于引江濟漢跨渠橋梁安全隱患亟待解決》的信息被省政協采用,并得到副省長許克振同志的批示,小信息解決了大問題。

 

    (五)做好愛心奉獻文章。區委支持區政協開展一年一度的“三送+”惠農活動,5年來現場共義診達2000多人次,捐贈常用藥品價值35萬元,提供農技等咨詢500多人次,發放宣傳資料1萬份,贈送殘疾人康復器材價值10萬元,免費進行白內障篩查500多名。今年3月,區政協積極響應“五城同創”號召,出資5萬元,組織全體機關干部和部分委員代表在荊江大堤內平臺捐植委員林,種植銀杏樹1000余棵,美化了城市環境。

 

    (六)做足自身建設文章。區委高度重視政協黨組自身建設,健全完善協調溝通機制,為政協履行協商職能營造良好環境。區委常委、辦公室主任經常定期不定期組織召開“四大家”辦公室主任聯席會議,交流工作情況,加強溝通聯系,及時協調解決區政協協商民主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加強政協黨組建設,強調政協黨組在推進政協協商民主中的核心領導作用;高度重視委員隊伍建設,積極支持區政協在委員中開展“雙學雙建”活動,舉辦委員培訓班和政協聯絡處主任培訓班,提高委員隊伍素質;建立健全政協組織,調整優化區政協專門委員會,并配強工作力量;強化政協理論學習培訓,將新時期政協理論納入區委中心組學習和干部教育培訓計劃,邀請省政協專家授課;確保工作經費,將協商民主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重視協商民主新聞宣傳,著力營造協商民主良好氛圍。

 

     “十三五”時期,區委、區政府確立了以城市理念引領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建設“荊州城市核心區”、在荊州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這既是市委、市政府的信任和重托,也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需要全區上下共同努力,需要政協發揮更大作用。我們將繼續高度重視、支持政協工作,扎實推進我區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為實施壯腰工程,加快荊州振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共荊州市荊州區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