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縣政協按照“參大政、議要事、出精品、求實效”的思路,堅持把調查研究作為政協履職的基礎性工作常抓不懈,健全工作機制,創新方式方法,注重統籌協調,突出履職實效,不斷提高協商議政的深度、廣度和精度,成為政協履職的一大品牌。去年以來,縣政協先后承接了縣委交辦的“精準扶貧整縣推進”、“全省山區綠色發展示范縣建設”、“黨員干部思想作風建設”等9個重大課題調研任務,較好完成了縣政府委托的“精準扶貧”、“竹溪蒸盆”、“電子商務”等11課題調研任務,就全域旅游、“三廊建設”、“黨風廉政建設”等組織開展專題調研21次,形成了《關于發展全域旅游的調查報告》等專題調研報告45篇,在《世紀行》、《十堰經濟》、《十堰政協》等刊物發表8篇,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批示的調研報告23篇,印發《領導參考》、《政府參閱件》18期。
一、突出“度”字抓調研。一是把握好“角度”。堅持“到位不越位、幫忙不添亂”的原則,把握“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專”這一定位,緊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全面深化改革的難點問題、推動創新創造的關鍵問題,深度調研、集中議政、有效監督。二是把握好“適度”。堅持量力而行、適度適量的原則,在調研課題遴選上,堅持由鄉鎮政協聯絡處和縣直委員活動組申報,政協專委會擬定調研初選課題,主席會議協商篩選課題,經政協常委會會議審定后報請縣委批復;在調研形式上,堅持小而精、專而深,實行“三小三大”,即小團隊、大調研,小課題、大視野,小活動、大參政。三是把握好“熱度”。緊緊圍繞人民群眾關注的創業就業、社會保障、征地拆遷、移民安置、醫療衛生、教育均衡等“熱點”問題,通過專題調研、走訪座談、個別溝通、基層協商等方式,在調研中宣傳縣委縣政府的決策,在座談中與社會各界溝通思想,在討論交流中拉近與群眾距離,致力于把縣委縣政府的決策思路和人民群眾的想法、說法、看法凝聚在一起,收到了“心往一處想、調往一處唱、勁往一處使”的效果。
二、突出“精”字抓調研。一是精心組織。按照“樹立大志向,發揮大智慧,謀劃大手筆,當好大參謀”的工作思路,對確定的調研課題,堅持做到“六有”,即有調研工作方案,有主席牽頭主抓,有專門調研班子,有課題攻關小組,有專題調研活動,有書面調研報告。十堰市委市政府授予竹溪“十堰綠色崛起示范縣”發展大旗之后,縣政協組成5個專題調研組,圍繞綠色產業、生態城鎮、現代物流、生態保護等課題,深入到鄉鎮、村組、企業、農戶廣泛調查。形成了《強力抓好綠色產業引領區建設,推動竹溪綠色發展走在前列》等10多篇調研調查報告。所提出的“一主四大”、“一區三園四集群”綠色產業定位,以及實施綠色招商、發展生態旅游等多項建議被相關部門運用到推動綠色崛起實踐之中。二是精深調研。在組建調研專班時,堅持由主席或分管副主席帶隊,組建由縣政協委員、黨政部門負責人、社會賢達、知名人士、省市駐縣委員、專家學者參與的“1+6”調研團隊,力求結構優化,知識互補,精干高效。同時,對參與調研人員提出明確要求,要求做到“五個嚴禁”,即:嚴謹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嚴禁閉門造車,敷衍塞責;嚴禁照搬照抄,主觀臆斷;嚴禁步人后塵,人云亦云;嚴禁捏造事實,空穴來風。三是打造精品。縣政協對調研材料通過辦委會、調研聯組會、主席會、黨組會等方式,按照“選題準、調研深、把脈準、分析透、建議實”的要求,對調研材料反復討論、廣泛協商、認真把關,求精求品。調研報告堅持做到“四個不上報”,即情況調查不清的不上報、列舉問題模棱兩可的不上報、建議意見缺乏針對性的不上報、與調研主題聯系不緊密的不上報。
三、突出“新”字抓調研。一是創新理念,注重深度融合。堅持把協商民主貫穿于調查研究的全過程,實踐中注重把握五個環節:謀劃階段加強選題協商,準備階段加強調研方案的協商,調查階段加強同黨政部門和基層群眾的協商,論證階段加強政協內部協商,形成階段加強調研成果的協商,從而使協商議政由單維度、封閉式向全程協商、多方協商、開放協商轉變。二是創新方式,注重借助外力。為避免政協開展調研“唱獨角戲”,采取“三聯合”的方式。即聯合鄉鎮政協聯絡處及縣直委員活動組開展調研,發揮基層政協組織與界別群眾聯系緊密的優勢;聯合專家學者及社會知名人士開展調研,借助外腦優勢,發揮智囊作用,提升調研質量和建言分量;聯合黨政部門開展調研,提高政協調研的針對性和調研成果轉化運用的可行性。三是創新平臺,注重系統聯動。注重利用省市政協全會協商議政平臺,通過上下聯動、橫向聯合、聯組發言等形式,積極為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爭取政策,贏得支持,擴大影響,凝聚合力。在省政協全會上提交了《關于切實加強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建議》提案,引起高度重視,被列入2015年省政協重點提案,省政協副主席王振有帶隊現場調研,重點督辦,使竹溪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工作得到省級層面高度關注。就“打破區域壁壘為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松綁”在省政協全會聯組討論時作專題發言,被刊載于《世紀行》和大會聯組討論通報,省政協隨后組織專家開展專題研究,促成了社會保險相關問題的解決。就精準扶貧、“綠滿荊楚”等工作與省政協開展聯動調研,就法治鄉村建設、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建房問題、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工作與市政協開展聯合調研,調研成果被省、市政協通過常委議政會予以轉化運用。
四、突出“實”字抓調研。一是調查研究求實。在調查研究過程中,堅持帶著問題、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到農村、街道、學校、企業和基層群眾中去,既總結先進典型,也了解一般情況;既聽鄉鎮和單位匯報,也聽界別群眾反映,客觀、公正、全面地收集第一手材料。二是分析論證求實。縣政協對每個調研報告采取“小規模調研、大范圍論證”的方法,過兩次“篩子”,一個由主席會議召集部分常委及參與調研人員專題論證會,看是否符合政協的特色;另一個是召集業內人士和專家、學者進行集中論證,增強建議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三是成果轉化求實。縣政協堅持把調研成果的轉化作為取得實效的重要一環,綜合運用視察監督、協商監督、評議監督等手段,力促議政成果真正落到實處。探索推行的“共同確定議題、組織協商議政、部門當場承諾、跟蹤督辦落實、評議辦理結果”協商議政成果轉化運用模式,解決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問題,推動調研成果“落地生根”。新華社以《竹溪縣構建議政成果轉化運用“綠色通道”》為題發通稿推介了竹溪的作法和經驗。
(竹溪縣政協 李章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