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宜昌市夷陵區政協立足“小城區、大農村”和界別委員構成實際,堅持因地制宜,不斷創新界別組織方式、服務方式和工作抓手,推動政協界別工作創新發展。
一、抓基礎,創新搭建界別平臺
一是創新界別單元。針對部分界別人員少,不便開展活動等實際,按照職業相通、興趣相近、區域相鄰和便于組織等原則,創新界別組織形式,將全區20個界別重新整合為19個委員活動聯組。其中城區突出界別特色、行業優勢,成立6個委員活動組;鄉鎮突出地域特色和廣泛性、代表性要求,按行政轄區設置13個委員活動組。
二是夯實界別架構。在創設活動聯組的基礎上,根據委員特點、個人意愿和履職需求,協商通過界別活動組人員劃分、組織構架和職能職責。其中城區設組長1名,副組長1名,材料員1名;鄉鎮設組長1名,配政協干事1名。組長牽頭負責界別工作策劃、活動組織,副組長協助組長工作,材料員、政協干事負責聯絡服務等具體事宜。
三是強化界別指導。建立主席會成員分工負責和對口聯系專委會、界別活動組制度。各專委會在分管主席領導下,負責對所聯系界別活動組進行業務指導、工作督導和協調服務,主動參加界別各項活動,及時協調處理履職過程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確保各界別年初有計劃、半年有述職、年終有總結,全年有考評,各項工作有成效。
二、抓規范,完善界別工作機制
一是規范運行機制。出臺界別活動組工作細則,明確了主要任務及工作流程,建立了界別活動組組長牽頭負責、理論學習、信息上報、考核評價及履職情況通報等制度,確保了界別工作有章可循。
二是規范考核機制。出臺《委員履職績效評價辦法》,對委員參加界別活動、履行職責提出具體規定和要求。全員建立委員履職檔案,開展優秀委員活動組、優秀政協提案、優秀社情民意信息等評選表彰,進一步強化委員界別意識、屆期意識和履職管理。
三是規范保障機制。采取廉政談話、理論學習、業務培訓、崗位練兵等方式,加強政治引領,提高業務技能。僅2017年,就邀請十九大黨代表王華軍等開展十九大精神學習宣講20多場次。區財政按照每名委員不低于2000元標準落實了界別活動經費。
三、抓創新,提高界別履職實效
一是創新界別群眾聯系平臺。深入開展委員“五進”活動(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家庭),保持與本界別群眾的經常性聯系。2017年,各界別委員共結對駐村147個、走訪聯系企業473人次,結對幫扶貧困戶342戶,為基層和界別群眾建言獻計314條,解決實際問題264個。
二是創新界別志愿服務平臺。充分發揮界別委員“學有專長、業有專攻”優勢,與夷陵志愿服務聯合會志愿項目對接,組建界別委員智囊服務團、委員志愿服務站。如文化藝術界、科學技術界委員致力于服務青少年,承接我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志愿服務項目14個,每年服務群眾1.5萬人次;經濟界委員王衛東網絡企業家委員,領銜成立貝貝樂義工服務隊,幫貧、助學、扶老,處處都有他們的身影;教育界委員與醫衛界委員聯合成立兒童合理用藥服務團,活躍在城鄉幼兒園進行科普宣傳。
三是暢通界別建言發聲平臺。以專委會為依托,根據聯系界別分工,組織界別委員開展調研視察等經常性活動,各專委會每年組織相關界別活動14次以上。以大會發言、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為載體,放大來自界別委員的聲音,各界別每年開展大會建言7人次以上、提交集體提案30多件、社情民意信息20多篇。以政協全會、議政性常委會、專題協商座談會等為抓手,每年邀請40余人次各界代表參加討論發言。
(宜昌市夷陵區政協 簡志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