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協商,重點在“一線”和“協商”這兩個關鍵詞上,內容和形式應更加靈活和開放。一線協商,其實質是要充分彰顯政協組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的獨特優(yōu)勢和在基層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其性質是政治屬性。一線協商就是解決政治協商最后一公里問題,讓政協協商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是基層群眾和政協委員參與國家治理最便捷、最靈活、最有效的形式,是拓展、是延伸、是豐富,是新時代的要求,是人民的需求,因而在實施過程中應緊貼時代、緊貼基層、緊帖委員、緊貼群眾,要發(fā)揮委員和群眾這兩個主體作用和積極性,突顯組織引導的作用,引導委員知情明政、建言資政、參政議政,引導群眾有序政治參與。
鐘祥市政協作為全省18個試點單位之一,自6月以來,分別選取三個鄉(xiāng)鎮(zhèn)、兩個界別組織開展了五場一線協商活動,進行了有益探索。“協商在一線”活動與過去我們政協組織的協商活動有何不同?這是當前我們大多數政協干部存在認識模糊不清的問題。通過實踐,在具體組織實施中,筆者認為要重點把握以下三個關鍵:
1、要擴大參與覆蓋面。過去的協商活動一般是政協委員和相關職能部門參加,“協商在一線”的一線協商活動一定要邀請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村干部、群眾代表參加,邀請職能部門的基層一線工作人員參加,并引導他們唱主角。如鐘祥市政協在6月14日組織的圍繞“垃圾分類與處理”的協商活動,不足之處是覆蓋面還不夠廣,還可以請一線環(huán)衛(wèi)工人參加。作用在于:一方面,推動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讓政協的協商更加地接地氣,體現了協商于民、協商為民;另一方面,有序引導公眾政治參與,讓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機銜接,發(fā)揮縣級政協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
2、要開拓互動交融境界。過去的協商是以委員講為主,雖然安排了部門參加,但都是在所有委員發(fā)言結束后進行,或以匯報工作為主,存在互動不及時、各說各話的問題。現在的一線協商,必須要有互動、交流甚至交鋒。因此,在一線協商會議的安排上,可考慮采取更為靈活多樣的方式,比如,不設發(fā)言順序,委員和部門可自由發(fā)言、回應,允許中間插話,形成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有效互動甚至熱烈交鋒的生動局面。
3、要樹立“一線”思維模式。我覺得“一線”意識、“一線”思維要體現在:一是議題上,多選取涉及基層群眾利益、與群眾息息相關、聯系緊密的、感興趣的議題;二是過程中,要注重協商平臺在一線搭建、協商活動在一線開展、協商合力向一線聚集,讓群眾知曉政協,讓百姓感到政協就在身邊;三是協商前,可以組織委員多開展收集民意、了解訴求、調查走訪等前期準備工作。
(鐘祥市政協 楊金華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