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時節,草木蔥蘢。距離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時間節點越來越近,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省政協辦公廳精準扶貧駐點村——十堰市房縣化龍堰鎮高橋村的發展時時牽動著全體機關干部的心。5月22日至24日,省政協副秘書長周向陽率領機關干部,赴高橋村開展“群眾有所盼,黨員有所為”——我為精準脫貧辦實事社會實踐活動。
保護生態煥發新風貌
清晨,迎著初夏的暖陽,大巴沿著潺潺的河水一路西行,小心翼翼地駛過小巷,一條干凈、整潔的村道驀地出現在眾人面前,高橋村到了!
漫步在平坦的村道上,放眼望去,一座座山坡綠意盎然,一片片核桃林長勢喜人,一塊塊菜地整齊劃一,一棟棟村舍鱗次櫛比……遠處的苗木培育基地青翠欲滴、產銷兩旺,常年面向全縣供應綠化樹苗。沿溪的田間棧道曲徑通幽、蜿蜒有致,成了村里村外休閑旅游的勝地。偶有村民三三兩兩地圍坐在屋檐下,悠閑地說說笑笑、拉拉家常,好一派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新風貌。
路旁,電線桿上高高掛著一塊塊宣傳標語,上面寫著“聽黨話”“勤為本”“和鄉鄰”“孝父母”等大字,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異常奪目。此外,扶貧政策、黨建知識、村規民約等宣傳欄豎立在村委會旁,常常引來路人駐足細看,無聲地向村民傳遞著黨的好政策、凝聚力和正能量。這不僅給村落增添了光彩,還給群眾帶來了精神上的鼓舞,成為高橋村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六年來,省政協辦公廳扶貧干部無數次踏上這片土地,走入田間地頭,走進農家小院,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奔波著、忙碌著,為幫助貧困群眾早日脫貧、建設美麗鄉村殫精竭慮,與高橋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為建設美麗鄉村增添了強勁的綠色動力。
重視教育培育新希望
扶貧先扶智,扶智靠教育。高橋村的孩子們是祖國的花朵,也是我們心頭的牽掛。
“六一”兒童節即將來臨,為了讓孩子們度過一個愉快、溫暖而有意義的節日,省政協副秘書長周向陽一行為高橋村“四點半學堂”揭牌,并代表省政協辦公廳向學堂贈送了教學設備。走進窗明幾凈的學堂,窗臺上的綠植令人眼前一亮,書架上整齊地擺放著各種少兒書籍,空調、電視機一應俱全,課桌上還擺滿了孩子們親手制作的手工作品。有了“四點半學堂”,孩子們放學后不再無人看管、無處可去,可以在這里溫習功課、拓展知識面、培養興趣愛好,等待辛苦勞作的父母歸來,真正實現了讓孩子開心、讓家長放心。
接下來,大家又為幼兒園的小朋友送上文體用品,還請省直機關幼兒園老師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互動課,共同歡慶“六一”兒童節。看著幼兒園里安全衛生的教學設施、煥然一新的學習環境以及小朋友們天真爛漫的笑臉,我們仿佛看到一株株幼苗在陽光雨露的滋養下茁壯成長,終成參天大樹,成為國之棟梁。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大力發展鄉村教育,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省政協辦公廳一直將教育扶助作為高橋村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一棒接一棒地不懈努力。但是當看到村幼兒園僅有的一位老師對省直機關幼兒園老師帶來上課的普通教具不知該如何入手時,我們深知教育扶貧之路任重而道遠。如何改善鄉村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如何建設鄉村教師隊伍?如何建立留守兒童關愛體系?如何幫助鄉村學校利用互聯網對接優質教育資源?……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振興產業找到新出路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高橋村也不例外。鄉村要擺脫貧困謀發展,培育產業是根本出路。沒有產業發展的有效帶動,貧困地區很難脫貧,脫貧后也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自2013年高橋村成為省政協辦公廳駐點幫扶村以來,如何因地制宜地發展產業,讓這個貧困村富起來,成為政協人一直以來的奮斗目標。在省政協辦公廳的幫助下,通過土地流轉,高橋村的光伏發電站、黑豬養殖基地、苗木基地、油料立體種植基地、核桃基地、休閑農莊等紛紛建立起來,各項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與脫貧攻堅前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果園里,一年四季花果飄香,西瓜、油桃、水蜜桃、冬棗、甜柿子、李子、葡萄、蘋果、黃金梨等輪番成熟,給原本經濟基礎薄弱的村民打了一劑“強心劑”。
休閑農莊里,一溪清水沿著游步道蜿蜒流淌、叮咚作響,穿過曲徑通幽的木橋,便是一排排寬敞明亮又獨具特色的木屋農莊。由于鄉村生態環境和交通條件的改善,每到節假日和周末,這里吸引了不少周邊游客前來旅游。據了解,這些特色農莊的老板是村里的一個年輕女孩,這為鄉村發展特色產業注入了新鮮血液。
扶貧車間里,數十名女工正在縫紉機前忙碌著,從她們手中制作出來的衣服即將走出高橋,遠銷非洲。這些女工大多身負照顧老人和小孩的重責,扶貧車間的建立使她們可以在家門口就業,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解決了就業增收的難題。
大家還欣喜地看到,高橋村附近其他村莊的產業發展也有大突破。長望村扶貧車間依托企業進行訂單式代工生產,在家門口大力發展制鞋業;渭溝—作峪藥材立體種植片區通過土地流轉建成山頂花椒、芍藥園,山下虎杖園,山腰養殖場,林邊養蜂園的立體格局,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上營村蔬菜基地以農業合作社為主體,建成辣椒、西紅柿、圣女果等蔬菜大棚,極大地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
在這些村莊,一個又一個實實在在的扶貧項目齊頭并進,促進村民有效增收,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產業興旺取得階段性成果,發展勢頭令人振奮。但是,脫貧攻堅正在進入緊鑼密鼓的決戰期,怎樣促進高橋村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是我們接下來要面對的極大挑戰。在產業結構方面,如何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創新型領域發展、與新興產業對接,延伸農業產業鏈?在人力資源方面,當人工智能技術取代手工生產成為現實,用工成本低廉不再成為優勢,扶貧車間能否長青?從長遠來看,人才是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通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引進人才等方式,真正為鄉村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引導傳統小農進化為“現代小農”,用現代化、市場化、互聯網思維為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能實現貧困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增強心志邁向新階段
脫貧不容易,持續穩定脫貧更不容易。對于2020年全面脫貧后怎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把脫貧攻堅工作任務持續向前推進,確保脫貧地區不返貧、不產生新的貧困,政協人一直在尋找答案。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到高橋村已退休的原村支部書記何立忠家中開展了“黨日活動到農家”主題活動。
何老書記雖然已將近70歲高齡,但依然目光炯炯、精神矍鑠。說起村里這些年的發展變化,他一下子就打開了話匣子。“我干了二三十年村支書,在這里呆了一輩子,就數省政協來了之后這幾年變化最大。村里環境變好了,山清水秀,大家的日子也越來越紅火了,感謝你們啊!”他邊說邊朝我們重重地點了點頭。
談到脫貧以后扶貧工作應該怎么做,何老書記沉思片刻,緩緩地開口道:“脫貧后的工作要怎么做,我也經常在思考。想來想去,關鍵還是靠當地、靠自己,人人都要勤快起來。”
靠當地、靠自己!是啊,2020年初步實現脫貧攻堅的工作目標之后,農村貧困并不會完全終結,地區差異和個體差異仍將存在,扶貧工作將從運動式治理向常規化、制度化的治理轉型,探索建立綜合貧困治理機制。但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論扶貧方式作何調整,根本上還是要靠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自力更生。他們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只有克服和摒棄“等、靠、要”的思想,增強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貧困地區和群眾才能持續穩定地擺脫貧困,在幸福小康之路上走得越來越穩、越來越遠。
當我們問起對省政協辦公廳扶貧工作還有哪些建議時,何老書記臉色一沉,話鋒突轉:“這我就要批評你們了。”聽聞此言,我們立刻直起身子,認真聆聽。“你們在入村的路燈桿上掛了那么多宣傳標語,怎么到我們這后面就沒有掛了呢?住在后面的老百姓心里有想法,我也有想法。宣傳要遍地開花,我們也是要求上進的嘛。”何老書記越說越激動。村干部趕緊向他解釋,這才掛了一部分,工作還沒有做完,接下來會覆蓋全村的。座談小組成員相視一笑,既為虛驚一場而暗自慶幸,又為群眾工作無小事而感到慚愧,更為何老書記和村民這種自發響應黨的宣傳號召的積極向上的心態而心生敬意。
不知不覺中,太陽逐漸西斜,這次高橋村之行已接近尾聲。馬不停蹄的一天下來,大家都感觸良多。高橋村一改往日的貧窮落后面貌、處處洋溢著生機和活力令人欣慰,但與此同時,未來如何持續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增強鄉村振興內生動力也使我們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更大的困難意味著更重的責任,接下來省政協辦公廳將與高橋村繼續攜手,共同不懈奮斗,努力蹚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穩定脫貧之路來。